缩略图

波音737-700机型起飞形态警告触发中断起飞事件分析与改进措施

作者

李明

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一、事件概述

某日,机组在起飞阶段按压 TO/GA(起飞 / 复飞)电门后,驾驶舱内起飞形态警告灯异常点亮,为确保飞行安全,机组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果断中断起飞。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与设备损坏,但对航班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需通过专业调查明确事件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二、排故过程与调查基础

初步排故操作

飞机滑回停机位后,机务维修人员立即开展针对性排故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系统功能测试:对起飞警告系统进行全功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工作正常,无故障代码触发;

关键部件检查:检查自动速度刹车作动器,通过模拟操作验证其动作响应符合手册要求;

钢索状态核查:重点检查速度刹车控制钢索,确认校装销可轻松插入定位孔,且钢索张力经测量满足波音维护手册规定的数值范围;

历史故障追溯:查询该机型近期故障记录,未发现与起飞形态警告相关的历史故障报告,排除故障累积导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系统工作原理与工程分析

(一)起飞形态警告系统工作逻

起飞形态警告系统是保障飞机起飞安全的关键系统,其核心功能为监控飞机起飞前的构型状态,当存在可能影响起飞安全的构型异常时,通过灯光与音响警告提醒机组。具体工作逻辑如下:

警告触发条件:当飞机处于地面状态,且任一油门杆前推角度超过 53 度时,系统自动检测飞机构型。若存在以下任一 “不正确起飞形态”,则触发起飞形态警告灯点亮,并伴随音响警告:

速度刹车手柄未处于下卡位;

停留刹车处于设置状态;

前缘襟翼 / 缝翼未伸出或存在非指令运动(UCM);

后缘襟翼未处于起飞位、存在偏斜(SKEW)、不对称(ASYM)或非指令运动(UCM);

安定面未处于绿色工作带范围内;

地面扰流板联锁阀未关闭;

起落架未处于起飞安全构型。

速度刹车手柄的关键作用:速度刹车手柄位置是起飞形态警告系统的核心监控参数之一。正常情况下,速度刹车手柄需完全落入下卡位,触发速度刹车警告电门(S651),系统方可判定该构型参数正常。若手柄未完全到位或电门未正确触发,系统将判定为 “不正确起飞形态”,进而触发起警告。

(二)厂家技术文件与故障机理分析

结合波音公司发布的技术文件与行业数据,对本次事件的故障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电门设计缺陷相关文件:根据波音技术文件 737-FTD-31-08001(“速度刹车起飞警告电门 - 不预位”),该文件明确指出起飞警告电门(S651)存在设计缺陷,在起飞过程中易出现误触发,导致起飞形态警告异常。波音公司曾建议将该电门更换为件号为 P/N V3L2228的改进型电门,涉事飞机已完成该更换工作。但波音公司后续反馈,即使更换改进型电门,行业内同机型机队仍存在小概率因速度刹车手柄未到位触发警告的情况,且暂未推出进一步改进方案,仅提供维护与操作建议;

速度刹车手柄运动特性:根据波音技术文件 FTOB 737-04-1(“速度刹车初始化起飞形态警告”),速度刹车手柄的运动受两种反向力影响:一是控制钢索的摩擦力,二是手柄自身的弹簧回弹力。在人工收回减速板的操作中,若仅简单向前推手柄,无法确保手柄完全克服摩擦力与回弹力,易导致手柄卡在 “下卡槽后表面”,无法完全落入下卡位,进而使 S651 电门无法正确触发;

航安译码数据验证:通过对事件航班的航安译码数据(QAR 数据)分析,发现减速板手柄位置参数异常偏高,未达到标准下卡位对应的数值范围。同时,机组反馈在操作中已向前按压减速板手柄,但译码数据未记录到有效的手柄下压动作,进一步印证了 “手柄未完全到位”的构型异常状态。

四、事件原因结论

综合排故结果、系统原理分析与厂家技术文件,本次起飞形态警告触发中断起飞事件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如下:

直接原因:速度刹车手柄在操作过程中未完全稳固于下卡位(DOWNDETENT),导致起飞警告电门(S651)未能正确触发,起飞形态警告系统判定飞机处于 “不正确起飞形态”,进而点亮警告灯,促使机组中断起飞;

根本原因:起飞警告电门(S651)存在厂家设计缺陷,即使已更换为改进型件号(P/N V3L2228),仍无法完全避免因手柄操作力度或角度偏差导致的电门触发异常。同时,速度刹车手柄受钢索摩擦力与弹簧回弹力的共同作用,增加了手柄完全到位的操作难度,进一步放大了电门设计缺陷的影响。

此外,预防性更换停留刹车电门(S100)与起飞警告电门(S651)的过程中,未发现电门存在物理损坏或性能衰减,且更换后系统测试正常,排除了电门自身故障导致事件的可能性;S100 电门更换仅因历史故障代码(机组滑出跑道后自行刹车导致),与本次事件无直接关联。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

为防范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结合事件原因与行业实践,从维护操作、空地协同、培训优化三个维度制定改进措施:

优化维护操作流程:

依据波音技术文件要求,在每次航前、航后维护中,增加 “速度刹车手柄校装与功能验证” 专项工作,通过清洁 S651 电门触点、检查钢索润滑状态、验证手柄 “前推 + 下压” 操作的顺畅性,确保手柄可完全落入下卡位;

执行起飞警告系统测试时,增加 “模拟手柄未到位状态” 的验证环节,确保系统警告逻辑正常,同时检验维护人员对异常构型的判断能力。

建立空地实时沟通机制:

航空公司维修部门(MCC)与飞行部门建立起飞前构型确认沟通渠道,机组在执行速度刹车手柄操作后,通过无线电向地面维护人员反馈操作状态,必要时由维护人员现场目视检查手柄位置,确保构型正确;

制作 “速度刹车手柄操作指引卡”,放置于驾驶舱明显位置,明确标注 “前推 + 下压” 的复合操作步骤,提醒机组规范操作。

强化人员培训与意识:

对飞行机组开展专项培训,重点讲解速度刹车手柄的运动特性、S651 电门设计缺陷的影响及 “前推 + 下压” 操作的重要性,通过模拟机训练强化标准操作程序(SOP)的执行力度;

对维修人员开展起飞形态警告系统原理与排故技能培训,结合本次事件案例,提升维修人员对电门设计缺陷的认知,掌握针对性的维护技巧,如钢索张力调整、电门触点清洁等。

六、结论

本次波音 737-700 机型起飞形态警告触发中断起飞事件,是典型的 “设计缺陷 + 操作特性” 共同作用导致的不安全事件。事件的调查与分析,不仅明确了起飞警告电门(S651)设计缺陷的核心影响,也揭示了速度刹车手柄操作流程优化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空地协同机制、优化维护操作、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概率,为同机型机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未来,需持续跟踪波音公司关于 S651 电门的技术更新,若厂家推出新的改进方案,应及时组织机队升级;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同机型机队的起飞警告触发记录,总结操作规律与维护重点,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运行安全与航班正常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波音公司 . Boeing 737-FTD-31-08001 速度刹车起飞警告电门 -不预位 [S]. 波音公司技术文件,2024.

[2] 波音公司 . FTOB 737-04-1 速度刹车初始化起飞形态警告 [S].波音公司技术文件,2023.

[3] 中国民用航空局. CCAR-121-R5 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 [S].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