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尔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鸣
阿都石且
西南民族大学
“彝族尔比是一种深受彝族人民欢迎的口头文学。它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词句精练、短小精悍、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理解、又易于记诵。因而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在彝族人民之中”[1]。它是凝结生活智慧的谚语格言,蕴含世界观、价值观及生态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尔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呼应,为文明交流与社会治理提供独特视角,促进文化互鉴与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文明互鉴、和谐共处,具有重大时代意义。”[2]
一、彝族尔比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尔比”在彝族人民中间流传,由于它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润色,如今已日臻完美、定型化 [3]。是彝族口头传统中的精华部分,通常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一)文化内涵:族群生活的镜像
尔比源于彝族先民的生产劳动,是对自然规律和生存经验的提炼。例如“春耕不违时,秋收谷满仓”,强调顺应农时的重要性;“山地是绵羊的家,平坝是稻谷的窝”,体现对地理环境与物产关系的认知。尔比是彝族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如“养子要教,养女要导”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亲戚讲礼,朋友讲信”倡导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与诚信,维系着族群的伦理秩序。又如,“团结对山崖,岩石被击垮;团结抗江河,河水被征服。”强调了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杉树护竹林,竹头不沾露;竹子护杉树,杉根不进风。”则体现了环境与人类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智慧。
(二)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与认知
在哲学思想层面,彝族尔比展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首先,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尔比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比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靠亲朋生活,猴靠树林生存等。其次,彝族尔比蕴含着辩证思维,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观察事物。如“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高山就有深谷;有丛林就有猎物,有江河就有鱼儿”等尔比,都体现了对事物矛盾性的深刻认识。最后,彝族尔比还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强调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等美德,例如,“父者养育子,子若报父恩,父会为儿想;母者养育女,女若念母情,母为女备妆。”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是一项持续时间长而任务难度大的整体性工程 [4]。其作为当代中国提出的重要全球治理构想,不仅植根于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需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哲学传统
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哲学传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5]。“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强调在差异中求和谐,如张骞通西域、唐代长安的多元交融,体现了尊重多样性的智慧,与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尊重各国自主发展道路相契合。“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则超越地域与族群,如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贸易与技术交流,践行平等互惠原则,与共同体追求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一脉相承。
(二)西方文明“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进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奠定了集体意识的雏形,强调个体与群体的依存关系。19 世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应超越契约关系,追求共同福祉,为现代共同体理论提供参照。20 世纪后,汤因比预见“世界国家”的必要性,莫兰的复杂性思维则揭示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性,这些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挑战的理念相呼应。
(三)非西方文明的“共生智慧”
非洲" 乌班图精神"、伊斯兰文明互鉴理念和拉美区域共同体实践,与中西方思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基础,彰显文明共生共荣的价值追求。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6]
三、彝族尔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契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这一“真正共同体”,旨在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间关系建构模式 , 为全球治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8]。彝族尔比中蕴含的许多价值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在生态观方面,彝族尔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禁止滥砍乱伐、烧丛林等。例如,尔比云:屋后有柏树,羊群聚拢来;屋前有河流,鱼儿成群游;有树能储水,树枯水会干;森林遭火灾,蚂蚁难生存;原野起野火,云雀难欢叫;杉树被火烧,獐鹿无处存;堰塘被击垮,鱼儿遭日晒;莫猎禽与兽,禽兽若猎尽,人类也危临等。这体现了彝族人重视环境的保护,并制约了人类行为。
在社会观方面,彝族尔比特别重视仪容仪表、团结互助、公平正义,比如,“世上的人们,仪表仪态美,出庆就打扮,男扮在头饰,头饰闪银光;美女要装扮,貌如索玛花,耳环翻六层,领牌如悬崖,手镯闪金光等”,体现了彝族出席时特别注重个人形象的心理文化。表达团结互助的尔比如“夫妻若团结,耕牧能一致;父子若团结,言行能一致;家族若团结,谋略能一致;姻亲若团结,联姻能一致”等,强调公平正义的尔比亦比比皆是,比如“不向一人众星捧月,不对一人孤立无援;莫重贵者,贵重会变贱,莫贬贱者,贱者终成贵”等,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共同发展、公平正义原则相一致。
在伦理观方面,彝族尔比倡导的诚信友爱、包容互鉴等价值。比如,“世上的人们,对人莫食言,一日若失信,十日无友交”、“朋友多为好,敌人少为益;;既与弱者交,又与强者往”、“仇人不断减,朋友需慎交;说话要细想,吃饭要细嚼”、“贤者往敌境,化敌为手足;蠢者至亲界,亲家变仇敌”、“不怀好意者,处处结冤仇”等等,这类的彝族尔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尊重等原则相呼应。
四、结论
彝族尔比凝聚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其倡导的和谐共生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在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促进文明对话、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独特价值。应加强对尔比等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多元文化方案。同时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探寻跨文明共通价值,以文化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1. 沙马拉毅. 彝族文学概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 胡寅寅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诉求与路径探索 [N].重庆科技报 ,2025-06-10(012).3. 罗 曲 , 吴 桃 . 彝 族 尔 比 尔 吉 研 究 [J]. 毕 节 学 院 学报 ,2012,30(03):17-24.4. 肖婷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N]. 安徽科技报 ,2025-06-25(013).5. 沈昊驹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际正义意蕴[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5,(04):15-20.6. 田鹏颖 .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5,(09):4-10.7. 章文军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8):141-143.8. 李蓬莉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新型全球治理观 [J]. 榆林学院学报 ,2025,35(03): 34-3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