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评价
阮超 余凯 刘明月
湖北跃华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城市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来源分散、水质水量波动大、收集难度大等特点。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威胁农村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各类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得到应用,但由于农村地区差异显著,技术选择不当易造成设施闲置、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特征及污染危害
(一)水质水量特征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厨房洗涤、洗浴、厕所排水等。水质方面,含有大量有机物、氮磷营养物质、悬浮物及少量病原微生物,有机物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为主,氮磷含量受生活习惯影响较大。水量呈现明显的时间波动性,日常时段排水量较稳定,早晚时段排水量显著增加;季节性变化也较突出,雨季受雨水混入影响,水量增大且水质稀释,旱季水量减少而污染物浓度相对升高。
(二)污染危害
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危害显著。污水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后,有机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氮磷等营养物质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滋生藻类,破坏水生态平衡。污水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影响土壤结构与肥力,导致农作物生长受抑 [1]∘ 。此外,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传播,增加农村居民患病风险,同时影响农村景观环境,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主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原理及应用
(一)自然处理技术
自然处理技术以生态协同净化为核心,充分调动土壤、植物、微生物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净化功能处理污水。人工湿地作为典型代表,由基质层、水生植物层和微生物群落构成完整净化体系。基质层选用砾石、砂土等材料,通过物理过滤截留污水中悬浮物;不仅通过根系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其根系分泌物还能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促进微生物繁殖;微生物群落附着于基质和植物根系表面,通过好氧氧化、厌氧分解等作用降解有机物。这种工艺构造简单,无需复杂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仅需少量能耗维持水循环,运行成本显著低于传统工艺,且水生植物形成的绿色景观能融入农村环境,兼具生态净化与景观美化功能,适用于地形坡度小、有闲置低洼地块且年平均气温较高、降水分布均匀的农村地区。
(二)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借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通过进水、反应、沉淀、排水等阶段交替运行,对有机物和氮磷有较好去除效果,运行灵活,占地面积较小,但对操作管理要求较高,适用于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生物接触氧化法将微生物固定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完成净化,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污泥产量少,适合中小型农村污水处理场景。
(三)组合处理技术
组合处理技术结合不同技术的优势,形成高效稳定的处理工艺。
“预处理 + 生物处理 + 自然处理” 组合工艺中,预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大块杂质,生物处理降解有机物和氮磷,自然处理进一步净化水质,出水水质较好,适应性强,能满足不同农村地区的处理需求[2]。“厌氧处理 + 生态处理” 组合工艺适用于高浓度有机污水,厌氧处理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产生沼气,实现能源回收,生态处理深度净化污水,兼顾环保与资源利用。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评价体系构建
(一)技术性能评价
技术性能是评价的核心指标,直接决定处理效果的可靠性。核心涵盖污染物去除效果、处理稳定性、抗冲击负荷能力等关键维度。需重点考察技术对 COD、BOD 等有机物及氨氮、总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能,判断其能否稳定达到当地排放标准。在水质水量随季节、时段波动时,需监测处理指标是否持续达标,避免出现明显波动。针对进水浓度骤升、短时水量激增等冲击情况,评估技术的缓冲调节能力与恢复速度。同时,需统计长期运行中的出水达标频率,核查设备结构、核心部件的耐用性与运行寿命,确保技术在农村复杂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二)经济成本评价
经济成本涵盖前期投资、运行费用和维护成本。前期投资包括设备购置、土建工程等费用,需结合农村经济实力,选择投资规模适宜的技术[3]。运行费用涉及电费、药剂费、人工费等,应优先选择能耗低、操作简便的技术,降低长期运行负担。维护成本与设备复杂度、易损程度相关,技术应具备结构简单、部件易更换的特点,减少后期维护支出,适应农村有限的经济投入能力。
(三)环境与管理适应性评价
环境适应性需考虑技术与农村自然条件的匹配度,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土地资源等,避免技术应用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二次影响。管理适应性关注技术操作难度、维护要求与农村管理水平的契合度,选择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技术,确保当地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运行管理技能。同时,技术应符合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提高技术的接受度与推广性。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评价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技术性能、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及管理维护等因素。不同技术各具优势与局限性,需根据农村水质水量特征、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选择适宜技术。通过科学的适用性评价,可避免技术选择盲目性,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推动低成本、易维护、高效能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茂春 , 陈跃文 . 基于环境保护的农村水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
[2] 王恒华 .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探究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5.
[3] 周奇 . 关于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思考——以上海市嘉定区污水系统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