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管网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分析
杨明志 李兵 苗强 崔金硕 姜国庆
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供水系统是城市运行和农村生活的基础性支撑工程,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大量城乡供水项目的集中建设,供水管网施工安全风险逐渐显现,施工现场事故时有发生,给项目推进和社会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在现代工程管理理念指导下,提升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行业共识和现实需求,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城乡供水管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城乡供水管网施工的工程特性
城乡供水管网工程多以埋地方式铺设,施工涉及深基坑作业、道路开挖、交叉管线改移等多项复杂工序 [1]。其典型特点包括地下作业面多、作业空间受限,常伴随高地下水位、软弱土层、地下障碍物等问题,容易导致基坑塌方、扬尘污染及地下管线损坏。此外,城市道路管线密布,供水施工常与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管线交叉施工,存在空间冲突及安全风险耦合现象。尤其在老城区改造中,施工空间严重受限,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二)当前安全管理的组织模式
多数项目仍采用“总包 + 分包”管理模式,总承包单位制定整体施工组织与安全计划,分包单位实际承担多数施工任务。然而,安全责任常存在交叉模糊现象,尤其在劳务层面,分包单位安全意识较弱,未能有效落实安全规程。此外,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现场常态化巡检与隐患排查制度执行不力,导致风险识别与处置滞后。
(三)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安全技术手段方面,部分大型项目开始引入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及施工状态感知设备,如利用UWB(Ultra-Wideband)技术进行人员轨迹追踪;但在中小型项目中,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普遍偏低。部分施工单位未建立统一的安全信息管理平台,隐患排查、整改记录仍依赖纸质记录或零散电子表格,缺乏数据可追溯性。
二、城乡供水管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项目施工中“包而不管”“以包代管”的现象依然存在。总承包单位往往以签订安全协议代替全过程安全控制,分包单位则对安全职责认知不足,导致施工中责任划分模糊,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例如部分项目未明确安全管理人员与操作工的对应责任区域,导致事故发生时责任追溯困难,增加管理成本与法律风险。
(二)施工现场隐患多发
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隐患包括基坑坍塌、支护结构失稳、高空坠物、临时用电管理混乱等。部分项目基坑支护仍采用简易钢管支撑或木板支护,未根据规范进行计算与设计 [2]。智能水表安装率不到 30% 。其中水泥管、灰口铸铁管等均为已淘汰材质,超过了使用年限,漏损率超过 40% 。局部延伸的城区管网和集镇往村组覆盖的管网,均有大管接小管的情况,末端供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安全技术水平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未配备现代化检测设备,如位移计、水位计、倾角仪等用于基坑实时监测的传感器。也未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辅助分析安全风险与施工组织方案优化,导致安全管理仍以经验判断为主,缺乏科学支持。在人员安全培训方面,未建立覆盖操作工、管理人员、特殊工种的分层级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形式化、针对性弱,未能有效提升施工人员应急处置与操作规范能力。
(四)信息沟通与协同管理滞后
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间沟通存在脱节。施工现场发生安全隐患后,缺乏高效的信息上报与反馈机制,整改措施执行慢,影响事故预防与处理效率。同时,未建立统一的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各单位使用各自系统,数据无法共享,导致信息割裂,增加管理盲区。
(五)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应急管理方面,多数项目应急预案编制内容模板化、缺乏具体场景模拟。例如对基坑坍塌、地下燃气管破裂、突发涌水等场景未制定差异化响应策略。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演练频次低、参与人员少,缺乏实战性。部分项目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配置的防护器材、抽排设备等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处置需求。
三、城乡供水管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安全责任体系
建议采用“责任清单 + 岗位清单”模式,分解安全管理职责到具体岗位,确保每一项安全措施均有人负责、有据可依。例如在某城市供水工程中,项目设置了“网格化”安全责任制度,将区域划分为多个单元,分别由项目、安全、技术等人员负责巡查。同步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每季度进行外部核查,对照评分标准提出整改意见。建设单位则通过设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行为、事故记录等与工程进度款发放挂钩,提升项目安全投入与管理积极性。
(二)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控制措施
施工现场应设置符合行业规范的标准化围挡,醒目张贴警示标识与操作规程,并配备限行标志、夜间照明设施,确保人员与车辆安全通行。交通密集区域应配备专职交通安全员,实施导流与疏导。以某供水工程为例,项目采用了钢支撑 + 钢筋混凝土内衬的复合支护体系,应对 10 米以上深基坑施工,配合变形监测,支护结构无明显位移,有效降低了滑移与坍塌风险,保障了连续顶管作业的安全稳定性。
(三)提升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BIM+GIS 技术,实现地下管线三维建模与风险模拟,辅助施工方案优化与冲突预判。在施工现场布设基坑变形监测系统(如光纤光栅传感器、MEMS 位移计),结合无线数据传输与后台分析,实现实时预警 [3]。某城市管网改造工程中,通过 BIM 模拟发现原设计存在电缆井干扰问题,提前调整路径避免返工与断电风险。在施工现场布设基坑变形监测系统,如光纤光栅传感器、MEMS 位移计、沉降板等装置,实现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
(四)加强人员培训与文化建设
应建立差异化的培训机制:管理人员重点培训法规标准与风险评估方法;操作工则强化工序操作与应急处置演练。可引入 VR 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危险源识别与事故模拟演练,提高培训实效。同时,应在项目现场设立“安全示范区”和“安全文化角”,形成氛围浓厚的“红线意识”。某市政工程中采用 VR 实训系统将施工人员代入典型事故场景,通过仿真体验提升危险源识别能力与应急反应速度, 严格执行持证上岗。
(五)健全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
施工前应编制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涵盖突发涌水、基坑垮塌、爆管、管线误伤等典型风险场景。定期组织多部门联合演练,明确职责、强化协同。现场应配备自动抽水设备、应急照明、简易围挡、呼吸器等应急物资,定期检查、及时更新,确保可用状态。
总结:城乡供水管网施工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要求管理体系必须系统化、技术化、责任化。本文从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施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唯有持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提升技术支撑水平,强化责任落实,方能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障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推动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鑫 .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福建理工大学 ,2024.000479.
[2] 郭薇 .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及难点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7):208-210.
[3] 徐佳佳 , 朱利军 , 金诗诚 , 等 . 智慧水务理念下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探索与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3,(0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