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田慧 李杰

嘉兴大学 浙江嘉兴 314000

全球跨境电商行业中,传统欧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中东、东欧及拉美等地区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高速的电商渗透率以及旺盛的消费需求,正成为跨境电商的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语言和电商技能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

一、、 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的市场需求

⟨2025 跨境电商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指出,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为具备电商平台操作、网络营销与数据分析等能力;其二则是精通目标市场语言,并能够深入理解当地文化及商业惯例的语言服务能力。此类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也更稀缺。原因在于中国与目标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亟需能够跨越文化边界、衔接不同经济体系的专业力量,从而助力国内跨境电商企业顺利开拓新兴市场。伴随电子商务模式的持续演进,语言服务的需求范畴已超越传统文本翻译,逐渐扩展至多媒体内容本地化、实时多语种客户跨文化交流等维度。

二、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1 人才培养目标空有虚名,难以落实

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并重是国内高校小语种专业普遍推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由于小语种几乎是零起点的专业语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大部分都时间都在努力掌握语言知识,商务技能并重的培养目标无法真正落地实施,学生们语言知识扎实,而商务专业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2 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实践教学条件匮乏

当前高校与电商企业的校企合作较少,合作也多是形式化,缺少深度对接。高校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条件、资源仍显不足。多数院校的电商实训课程,都主要依赖于购置一些电商模拟平台,学生借此进行电商技能的模拟训练。该类模拟教学虽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电商基本技能及操作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模拟环境与真实跨境贸易场景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仍难以满足当前跨境电商领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3 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适应行业需求

高校小语种专业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教育背景,但大都缺乏电商相关背景及企业实操经验,这就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语言教学,难以融入真实商业情境的指导,限制了学生跨文化商务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制约了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建议与策略

跨境电商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短缺这个问题,改变传统模式下高校孤军奋战模式,需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加以改进。

1 高校层面

压实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外语、电商、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低年级打牢语言基础,高年级学习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商务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入成熟的实操软件,如将速卖通实操平台融入语言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建实战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推动教学用协同发展,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机制,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建立健全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与项目参与机制,推动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形成一批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复合型骨干教师,为专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同时,积极引进企业资深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承担实训课程教学,将前沿实战经验与方法体系传递至课堂。此外,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增强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联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织学生多参加相关跨境电商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办,杭州阿里巴巴海外数字商业有限公司携手相关跨境电商企业于 2024 年 9 月至 2024 年12 月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围绕“营销获客、商机转化、订单履约”等跨境电商核心环节,通过模拟经营、方案创新、实战比拼层层深入,基于产业命题结合企业实战场景,旨在深化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深度融合,培养跨境电商创新实践人才,促进大学生在跨境电商领域创业与就业。

2 企业层面

企业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协同作用,通过向高校学生开放实习岗位,提供系统化的实践机会,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也可为高校学科规划与教育布局提供来自行业一线最前沿的参考。企业选派资深员工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市场调研、运营管理、客户服务及物流协调等实际业务环节,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层。

企业可组织开展内部培训项目,联合社会上的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开发具有高度针对性与复合性的培训课程。例如开设跨境电商平台新规则解析、新兴市场开拓策略、社交媒体营销创新实践等认证课程,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适应能力与综合素养。此类举措不仅有助于更新团队知识结构、选拔培育优秀人才,也能够在强化企业员工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其在跨文化沟通、复杂情境应对等能力素质,使企业员工们能更好地适应跨境电商领域的快速变化与多元挑战。

3 政府层面

加强政策扶持。推出具有竞争力待遇的人才引进计划,对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高校和培训机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予以奖励和补贴。政府可投入资金用于孵化与培育跨境电商企业,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在政策与资源上将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优先向该领域倾斜。

促进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与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主导构建涵盖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四方协同联动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更好地支持跨境电商人才创业与就业,政府需推进包括公共实训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在内的多种孵化载体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

在职业技能标准和认证体系的构建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政府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教育专家,共同制定国家认可、行业广泛接受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跨境电商职业资格证书及评价体系。同时,应研究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分类分级标准与紧缺人才认定机制,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为人才评价和流动提供权威依据。

四、结语

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跨领域、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行业组织协同发力、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政策与服务支持,共同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复合型人才供应链,为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助力跨境电商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 . 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J]. 安阳师 范学院学报,2017(6)

[2] 范姗姗 . 跨境电商背景下服务金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小微企业为例[J]. 作家天地,2020(23)

[3] 黄旻婧 . 厦门市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4)

[4] 李先姿 . 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第 12 期

项目奖:本文为 2024 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A2 项目《浙江省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需求及培养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号:85172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