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钢结构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兰春义 李志飞 刘郑旭 陈东博 李祎旻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000
钢结构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快速装配与优良的力学性能,使其成为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型公共设施的重要选择。然而,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往往涉及大量高风险环节,如高空焊接、超重吊装和复杂的交叉作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事故。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的安全管理方式,存在监测滞后、反应不及时、覆盖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施工现场日益复杂的环境。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兴起,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正在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手段,既能及时识别隐患,又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钢结构施工的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大数据视角下钢结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一)钢结构施工安全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钢结构施工以高空焊接、构件吊装和大面积拼装为主要作业特征,作业环境复杂且交叉工序频繁,导致安全风险具有突发性和耦合性 [1]。例如,高空作业中工人失衡可能引发坠落,而吊装环节若设备运行状态不稳,则可能造成构件碰撞与连锁事故。风险类型既包括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也涉及环境因素和工序干扰。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施工的风险分布更集中,对安全管理的反应速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识别风险特征与类型,是构建科学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
(二)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在复杂的施工现场,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整合传感器监测数据、视频识别结果、施工日志与历史事故库等多维信息,从而实现风险的动态识别。通过数据挖掘与模式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工序之间的隐性关联,揭示潜在风险链条。例如,作业人员的定位数据与吊装设备运行轨迹相结合,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交叉作业风险;环境参数与历史事故数据的比对,则可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对作业安全的影响。大数据方法不仅提升了风险识别的实时性,还增强了识别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这些成果应用到安全管理中,可以为后续的监测、预警与管控提供坚实基础。
二、大数据支持下的施工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
(一)施工现场多维度动态监测
钢结构施工往往涉及多工种、多设备和多工序的同步作业,现场信息的准确掌握对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2]。借助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施工现场的各类信息能够实现实时采集与集中管理。例如,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全面掌握作业人员分布情况,结合高空作业平台运行轨迹,能直观显示危险区域与安全距离;机械设备传感器则能够反馈吊装机具、焊接设备的运行状态及能耗情况,避免因设备隐患引发事故。同时,环境监测装置可持续记录风速、温度、湿度等参数,为特殊天气下的安全调度提供依据。这种多维度动态监测,不仅拓宽了管理层对施工状态的感知范围,也提升了对风险因素的响应速度,形成了对安全环境的全面掌控。
(二)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施工现场信息量庞大,若依赖人工分析,往往难以实现有效判断。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建模,为风险预警提供了科学路径。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历史事故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对照,能够识别相似风险场景。例如,高空坠落事故的案例数据结合实时的人员轨迹信息,可以建立高风险行为预警模型;吊装事故的统计数据结合设备运行状态,能够形成设备异常的动态识别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算法,模型可不断优化,使预测结果更具准确性和时效性。基于这些模型,施工现场能够提前发出预警信号,管理人员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避免事故演变。预警机制的建立,使施工安全管理由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
(三)多层级联动的预警与响应机制
大数据不仅能实现风险识别与预警,还能推动安全管理的联动化与系统化。在实践中,预警信息通过平台推送至不同管理层级,形成由项目部、安全监管部门到施工一线的多层级联动体系。项目管理人员在接收到预警提示后,可以迅速调整施工方案,避免高危作业重叠;安全监管部门则能够依托数据平台,开展远程监督与风险分级管控;一线作业人员则通过移动终端接收现场预警信息,及时调整作业行为。这样的联动响应机制,保障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措施的高效落实。预警不仅停留在信息层面,还能与应急预案相结合,为突发情况提供可操作的处理方案。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完善,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逐渐实现由单点控制向系统协同的转变,使安全保障更加高效与可靠。
三、大数据驱动的钢结构施工安全智能管控应用
(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施工安全中的应用
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及时监测和预警,还需要科学的决策支持 [3]。依托大数据平台,安全管理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复杂信息的整合分析,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在作业调度环节,系统可根据实时数据对人员分布和机械状态进行优化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与交叉干扰。在应急处置环节,历史案例与现场数据的结合使得应急预案能够快速生成,提升处置效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决策过程不仅更加科学,而且能够实现对风险演化趋势的动态追踪。这种决策支持能力显著提升了管理水平,使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控更加主动和精准。
(二)大数据赋能的安全管理模式优化路径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安全管理模式正逐步向系统化与智能化转型。数据标准化平台的建设,使不同来源的安全数据能够实现统一整合与共享,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利用效率。管理人员通过持续培训与实践应用,逐渐具备了大数据思维与分析能力,从而推动管理方式的更新与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则为数据在施工、监理、设计等环节之间的流通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全链条的安全管理格局。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钢结构施工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与适应性显著增强。大数据技术不仅提供了工具和方法,更推动了安全文化与管理理念的提升,为未来施工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正在经历由传统经验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风险识别和预警的方式,更推动了管理理念与组织模式的升级。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和高效应用,安全管理逐渐具备了系统化、前瞻性和精准化的特征。这种转变不仅为施工过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安全屏障,也为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数据赋能下的钢结构施工安全管控将展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滕岚彪 . 基于 BIM 技术的钢结构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J].安徽建筑 ,2024,31(05):95-96.
[2] 王蒲峰 .BIM 技术在土木工程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J]. 房地产世界 ,2023,(23):145-147.
[3] 李卫永 , 裴先刚 , 梁辉 . 施工工地运用智慧化信息技术的施工方法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2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