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理念下的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微项目课程实践研究
徐博 汤文娟 丁琼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幼儿感知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当前,部分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局限:一是“形式化劳动”,如仅让幼儿“摆碗筷、擦桌子”,缺乏深度体验;二是“学科割裂”,劳动与科学、艺术等领域脱节,难以培养综合能力;三是“目标模糊”,仅关注“完成劳动任务”,忽视“探究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STEAM 理念与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一)跨学科整合:打破劳动教育的“单一化”局限
幼儿劳动不是孤立的“体力活动”,而是蕴含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验。例如“种植蔬菜”劳动中:观察种子发芽是科学,使用浇水壶控制水量是技术,搭建蔬菜支架是工程,装饰种植角是艺术,测量植株高度是数学。STEAM 的跨学科特性,能将这些元素自然融入劳动,让劳动教育从“简单动手”升级为“综合素养培养”。
(二)体验式实践:契合幼儿“做中学”的认知规律
幼儿对劳动价值的感知,需通过“亲身经历”获得。STEAM 教育以“动手操作”为核心,如“制作水果沙拉”微项目中,幼儿需亲自洗水果(劳动)、切水果(安全使用工具,技术)、观察水果切面纹理(科学)、搭配水果造型(艺术)——这一过程既是劳动体验,也是STEAM 探究,符合幼儿“从实践中建构认知”的学习规律。
(三)问题导向:培养劳动中的“探究与解决能力”
劳动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如“种子不发芽”“水果切得太大不好吃”),STEAM 的“问题导向”理念,能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例如幼儿发现“番茄苗长得歪”,会主动探究“是不是阳光不够”(科学),并动手调整支架位置(工程)——这种“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动手解决”的过程,正是劳动教育中“创新与责任意识”的核心体现。
三、STEAM 理念下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微项目课程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立足生活,构建“小而精”的 STEAM 劳动微项目
微项目设计需遵循“幼儿为本、生活导向、STEAM 融合”原则,避免“大而全”,聚焦“小而深”。
1. 主题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经验
围绕“吃、住、玩”等生活场景选择主题,确保幼儿有兴趣、能参与。自然劳动类:“班级小菜园”“植物浇水员”
生活服务类:“玩具整理小管家”“班级清洁小卫士”
2. 目标设定:兼顾劳动素养与STEAM 能力
每个微项目需明确“劳动目标”与“STEAM 目标”。以“班级小菜园之番茄成长记”为例:
劳动目标:掌握播种、浇水、施肥等基础劳动技能,感知“劳动能带来收获”;
STEAM 目标:科学(观察番茄生长变化)、技术(正确使用小铲子、浇水壶)、工程(搭建番茄支架)、艺术(装饰种植角)、数学(测量番茄株高、记录结果)。
3. 内容分层:适配不同能力幼儿
根据幼儿年龄与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如“水果沙拉小厨师”中:
基础任务(小班 / 能力弱):洗水果、用勺子舀沙拉酱(侧重劳动技能);
进阶任务(中班/ 能力中):用儿童安全刀切软质水果(如香蕉)、搭配 2 种水果造型(融入艺术与数学);
挑战任务(大班/ 能力强):自主选择水果、设计“彩虹沙拉”造型、统计参与人数与所需水果量(融入科学、艺术、数学)。
(二)实施路径:支架式引导,推动“劳动+STEAM”深度融合
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以“支架式指导”为核心,避免“包办代替”或“放任不管”,确保幼儿在劳动中同步发展STEAM 能力。
1. 情境导入:激发劳动与探究兴趣
用“问题”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幼儿明确劳动目标与探究方向。例如“番茄成长记”启动时,教师展示番茄种子与果实:“我们想吃到自己种的番茄吗?种子要怎么种才能发芽?需要哪些工具帮忙?”
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劳动步骤”与“探究问题”。
2. 动手实践:同步渗透STEAM 元素
劳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示范”“提供工具”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并运用STEAM 知识。例如:
- 劳动环节“播种”:提供放大镜(科学:观察种子纹理)、标尺(数学:确定种子间距),提问“种子种得太近会怎么样?”;
- 劳动环节“搭支架”:提供木棍、绳子,提示“怎样搭才能让番茄苗不歪倒?”;
- 劳动环节“收获”:提供彩笔、画纸、秤(数学:称量番茄重量),
3. 分享反思:梳理劳动与探究经验
(三)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参与度”与“成长点”
1. 幼儿自评: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2. 教师观察评价:记录成长细节
3. 家长协同评价:延伸劳动体验
四、实践案例:“班级小菜园之番茄成长记”微项目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本项目为大班 STEAM 劳动微项目,周期 4 周,依托班级自然角开展,旨在通过“种植番茄”的全流程劳动,融合 STEAM 元素,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与综合探究能力。
(二)实施过程(分4 阶段)
1. 阶段1:播种准备(1 周)——劳动 + 科学 + 数学- 劳动任务:清理种植盆、翻土;
- STEAM 融合: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科学),用标尺测量“每盆土的高度”(数学:确保每盆土量一致),讨论“种子需要埋多深才会发芽”(科学探究);
- 幼儿表现:多数幼儿初次翻土时“用力过猛,土洒出盆外”,教师示范“小铲子轻轻挖”后,幼儿逐步掌握技巧;幼儿 E 提出“种子埋太深会不会闷死”,教师引导其“种 2 盆对比:1 盆埋 1 厘米,1盆埋3 厘米”。
2. 阶段2:生长养护(2 周)——劳动 + 技术 + 工程- 劳动任务:浇水、施肥、除草;
- STEAM融合:学习“用浇水壶控制水量”(技术:避免浇太多烂根),搭建番茄支架(工程:用木棍和绳子固定,防止倒伏),每天记录“番茄苗高度”(数学:用软尺测量,画折线图);
- 幼儿表现:幼儿 F 发现“埋 3 厘米的种子没发芽”,得出“种子不能埋太深”的结论;幼儿 G 和同伴合作搭支架时,因“木棍太细易断”,主动换成粗吸管,解决了支架稳固问题。
3. 阶段3:收获与装饰(3 天)——劳动 + 艺术 + 数学- 劳动任务:采摘番茄、清洗果实;
- STEAM 融合:观察番茄果实的颜色、形状(科学),用番茄和彩纸制作“番茄拼盘”(艺术),统计“全班收获番茄总数”“每人能分到几颗”(数学);
- 幼儿表现:幼儿H发现“阳光多的一面番茄更红”,教师引导其“记录番茄位置与颜色的关系”;幼儿 I 设计“笑脸番茄拼盘”,用黄瓜片做眼睛,番茄做嘴巴,获得同伴好评。
4. 阶段4:分享与反思(1 天)——劳动价值感知
- 活动:举办“番茄品尝会”,幼儿分享“种植过程中最难忘的事”“劳动让自己学到了什么”;
- 成果:幼儿普遍表示“自己种的番茄最甜”,幼儿 J 说:“每天浇水很辛苦,但看到番茄长大,觉得很开心!”教师将幼儿的“种植记录、番茄拼盘照片”做成“成长海报”,贴在班级墙面。
五、结论
STEAM 理念下的幼儿体验式劳动教育微项目课程,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化”与“形式化”局限,通过“小而精”的项目设计、“支架式”的实施引导、“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让幼儿在“动手劳动”中同步发展“科学探究、艺术审美、数学认知”等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课题项目: 本论文为《steam 理念下幼儿园劳动种植教育微项目活动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GNJY[2024]GH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