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盾构长大隧道测量施工技术研究
王亚飞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城市地铁盾构法因其高效性和适应性成为地下工程建设的主流工艺,但长大隧道的复杂地质条件与高精准度要求使得测量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地面控制网布设、联系测量等方式易受环境干扰,导致累积误差增大,直接影响隧道贯通质量和结构安全。
一、长大隧道测量技术特点
1.1 测量环境复杂
地铁盾构长大隧道施工环境呈现显著的复杂性。在地面区域,由于盾构机始发井开挖、渣土运输及大型机械设备频繁作业,地面控制点极易受到施工扰动影响,出现位移、沉降等情况,导致控制点稳定性降低,影响测量基准的可靠性。进入地下后,隧道内湿度大、通风条件差,且存在大量施工设备与管线,这些因素不仅限制了测量仪器的架设与操作空间,还会导致仪器产生水汽凝结、电子元件受潮等问题,进一步恶化测量条件,增加测量工作的难度与不确定性。
1.2 误差累积显著
随着隧道掘进长度不断增加,角度和距离测量误差呈现非线性累积特性。在导线测量过程中,每次测量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会随着导线的延伸而不断传递与积累。例如,全站仪测角误差会在长距离导线传递中逐步放大,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影响,以及仪器本身的测距误差,均会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曲线隧道段,角度和距离的微小误差经过多次传递后,可能对隧道的整体线形控制产生严重影响,威胁隧道的贯通精度与施工安全。
1.3 贯通精度要求高
为确保地铁盾构长大隧道两端顺利准确贯通,对横向贯通误差有着严格的精度要求,通常需控制在 50mm 以内。这一精度标准直接关系到轨道铺设、设备安装以及后续运营安全。若贯通误差超出允许范围,可能导致轨道衔接不顺、隧道结构受力不均,甚至引发运营安全隐患。此外,纵向和高程方向的贯通误差同样需严格控制,三者共同构成了隧道贯通精度的关键指标,对测量技术与施工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1.4 测量工作量大
地铁盾构长大隧道施工周期长、掘进距离远,需要频繁进行控制点复测和导线延伸工作。为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定期对地面及地下控制点进行复测,及时发现并修正控制点的位移变化。同时,随着隧道不断向前掘进,需持续进行洞内导线延伸测量,建立新的测量控制点,以满足后续施工的测量需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需与盾构掘进进度紧密配合,多次重复测量任务,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计算与分析工作,导致测量工作量巨大,对测量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盾构长大隧道测量的技术难点
2.1 长距离测量误差累积
传统洞内导线测量采用“测站 - 后视 - 前视”的分级传递模式,每50-100 米设置一个导线点,误差随距离呈线性累积。在2000 米长隧道中,角度测量误差(每测回中误差 ±2.5′′ )累积可达 ±30′′ ″,距离测量误差(每公里 ±2mm+2ppm )累积达 ±5mm ,叠加仪器对中误差、目标照准误差后,总横向贯通误差易突破规范限值。某工程实测数据显示,1500 米直线隧道采用传统方法测量,贯通误差达 72mm ,需通过管片注浆进行后期调整。
2.2 复杂环境干扰
盾构洞内环境对测量精度影响显著:粉尘浓度常达 5-10mg/m3 ,导致全站仪激光反射信号强度降低 50% 以上,目标照准精度从 ±1mm 降至 ±3mm ;盾构机作业时产生的持续振动(振幅 0.1-0.5mm )使仪器整平误差增大,单次测量需重复3-5 次才能稳定;高压电缆、电机等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导致GPS 信号失锁(尤其在埋深 >30 米的隧道中),无法依赖卫星定位辅助校正。
2.3 动态姿态控制滞后
盾构机推进速度达 40-60mm/min ,而传统测量需人工架设仪器、数据计算,单次姿态测量耗时30-45 分钟,数据反馈存在1-2 小时滞后。在曲线段(如 R=500 米)施工中,滞后性导致盾构机“过量纠偏”,轴线偏差从 10mm 增至 30mm ,引发管片接缝渗漏(渗漏率达 15% )。此外,长距离推进中盾构机因机械磨损(如千斤顶油缸不对称沉降)产生的“漂移”,难以通过常规测量提前预警。
2.4 贯通面三维坐标匹配难度
长大隧道多采用“双洞并行”或“盾构 - 矿山法”组合工法,贯通面三维坐标匹配要求严苛。当两隧道贯通误差超限时,不仅影响后续轨道铺设(平顺度要求 ⩽3mm/3 米),还可能导致联络通道施工困难(净空偏差需 ⩽50mm )。某跨江盾构隧道与暗挖段贯通时,因高程偏差达40mm ,联络通道模板需重新设计,延误工期15 天。
三、核心测量技术体系构建
3.1 地面与洞内控制测量系统
高精度地面控制网:采用“GPSB 级网 + 全站仪边角网”组合,控制点间距 500-800 米。GPS 观测 ⩾4 小时(精度 ±2mm+1ppm ),全站仪精度 ±1′′ ″、± 1mm+lppm ,平差后相邻点误差 ⩽5mm 。软土地层采用直径 ⩾300mm 、埋深 ⩾3 米的深埋钢管桩,配备对中误差 ⩽0.5mm 的强制对中装置。
洞内导线优化布设:以“多边形闭合环”替代直线型导线,每500 米形成闭环。导线点设于盾构机后 10-15 米,采用带强制对中盘的钢筋混凝土桩。使用 0.5 秒级全站仪 4 测回观测,双向测距(较差⩽2mm ),左右角测角(闭合差
),2000 米隧道导线累积误差控制在 35mm 内。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每公里中误差 ⩽2mm ),水准点与导线点共桩,使用因瓦水准尺往返测量,前后视距差 ⩽1 米。坡度>5‰时每 200 米增设校核点。
3.2 盾构姿态实时测量技术
全站仪自由设站系统:盾构机尾部设 3-4 个棱镜靶,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1Hz),实时传输数据计算三维坐标与姿态角,响应 ⩽1 秒,精度 ±2mm⨀ 。
惯性导航辅助测量:配备 IMU 应对信号中断,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记录轨迹,恢复信号后用卡尔曼滤波融合数据,解决3-5 分钟盲区,预测误差 ⩽5mm 。
激光导向系统升级:在传统二维基础上增加三维建模,内置温度补偿模块,补偿后激光漂移 ⩽0.5mm/10 米。
3.3 贯通测量与调整技术
贯通前精度预估:贯通前100-200 米双导线独立测量,超限时(如ΔΥ>40mm )加密测量修正,某隧道误差从 52mm 降至 38mm⨀ 。
贯通后联测调整:贯通后平差处理全隧道数据,按线性递减原则调整未衬砌段轴线。
联络通道测量控制:采用三维坐标传递法,确保洞口偏差⩽30mm ,净空偏差 ⩽20mm ,定期监测沉降修正高程。
结语:
针对地铁盾构长大隧道的测量施工,需要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测量技术体系。通过优化地面控制网布设、改进地下导线测量方法、完善盾构姿态监测系统,可有效控制测量误差累积,确保长大隧道的精准贯通。
参考文献:
[1] 王嘉伟 , 夏汉庸 , 尹和军 . 地铁盾构施工隧道内平面控制网建立方法 [J]. 测绘通报 ,2019,000(008):158- 161.
[2] 盾构长大隧道单向掘进水平定向技术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19,000(012):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