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主题下幼儿园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詹天瑞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春风南岸幼儿园 22600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学前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在这一过程中,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蕴含自然规律、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作为连接课程目标与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的关键。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园本课程实施,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化学习内容,使其在观察自然、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然而,在实际实施中仍面临目标定位模糊、内容形式单一、活动开展不系统等问题。本文拟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与学前儿童发展规律,探讨幼儿园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为课程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一、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价值

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认知、文化传承和情感熏陶三个方面。首先,自然认知价值突出。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农耕社会对自然时令变化的规律总结,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和季节感知,促进科学启蒙教育。其次,文化传承价值深厚。每个节气都承载着特定的农事活动与民俗文化,幼儿在学习与体验过程中能够初步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从而培养民族认同感。再次,情感熏陶价值明显。节气相关的诗词、饮食、习俗等元素富有审美特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与文化情趣。因此,二十四节气作为园本课程资源,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意义。

二、园本课程中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目标确立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目标的科学确立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针对二十四节气主题园本课程,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设定目标:第一,知识目标,注重幼儿对节气基本概念、特征及相关习俗的理解,帮助其初步建立文化认知;第二,能力目标,通过节气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其在参与中获得经验;第三,情感目标,强调在体验节气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热爱自然、尊重传统的情感态度,并逐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上述目标的确立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兼顾全面性与层次性,既关注知识传授,又强调情感与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教育的整体价值。

三、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课程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观察,组织幼儿观察四季更替、动植物变化,理解节气与自然规律的联系;二是民俗体验,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学习节气童谣等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文化习俗;三是艺术融入,将节气主题引入绘画、舞蹈、音乐等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培养审美能力;四是综合活动,将节气教育与环境创设、户外活动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设计能够使课程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具有文化深度和教育广度。

四、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推进,实施策略必须科学有效。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提升其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与教学设计能力,使其能够将文化内涵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学资源。其次,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与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合作探究等方式增强幼儿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再次,应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创设,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教室布置、墙面装饰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应加强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节气活动,形成家园协同育人的合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教育效果。

五、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评价与优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是检验与优化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中,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情感体验等维度。评价方法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进步,而非单一结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结合,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交流等,全面反映幼儿的学习效果。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程实施。例如,对活动内容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可通过设计系列化课程单元来解决;对家园合作不足的问题,应加强沟通与互动,以形成更完整的教育合力。

结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引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视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围绕节气开展活动,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与季节变化,增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感知能力,同时在节气相关的艺术活动和民俗体验中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情感。以节气为主题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幼儿在直观体验中形成文化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表达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教师的培训,使其能够深入理解节气文化并灵活转化为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也需不断完善,结合多媒体、实物与区域特色开展生动的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则应更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引导幼儿在体验与探索中不断成长。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可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地方传统的深度融合,推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在创新与实践中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 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 2020(12): 56- 62.

[2] 张丽, 陈慧.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1(08): 44- 50.

[3] 李明, 周倩. 园本课程视域下的二十四节气教育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 , 2019(06): 72- 78.

作者简介

詹天瑞(1990),女,江苏南通人,职称:二级职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