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军训育人功能优化研究

作者

吴海生 李朱锋

南通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 南通理工学院团委 江苏 南通 226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依据《大纲》,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前者为36 学时、后者不得少于 112 学时。由此,怎样发挥军训育人功能是《大纲》实效落实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介于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之间的一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军训怎样与该类型人才培养特征相融合,这就需要对军训育人功能进行适宜地优化,提升军事课育人个性实效性。

一、军训育人功能内涵

1. 高校育人功能

在社会学中,功能是指“物质或方法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依此,有学者将高等教育功能概括为高等教育系统经过自身运作而产生的促进社会、个人及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功用和效能。社会、个人、高等教育之间是彼此密切关联的概念,从高等教育自身审视社会与人,即可将高等教育功能划划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是高校对人所起的作用,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活动;社会功能是高校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功能的总和。育人功能为高校发挥社会功能奠定了核心基础。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生活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育人功能决定了社会功能质量,进而影响着社会发展水平;反之,社会功能又规定了育人功能的价值取向。

2. 军训育人功能

军事课设置目的“为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规定了军训育人功能是:通过“军队共同条令、射击与战术、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及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在培养学生军事技能素养的同时,挖掘其思政要素,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育人功能既是“通过挖掘《大纲》思政要素,培养生产第一线本科层次技术人才的大国工匠精神、生产技术创新的大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二、军训育人功能实践概述

自 2019 年《大纲》颁布以来,各高校以《大纲》实施为背景,从不同侧面对军训育人功能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总结。于灏认为“通过军训,学生不仅掌握了军事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养成了坚定思想意志、竞争意识、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等思政要素”;田玉宝等人以沈阳工业大学军训为例,在肯定军训育人作用前提下,指出“为了保证《大纲》实施有效性,高校必须加强军训育人平台建设”;司小言等人认为“新时代军训工作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通过创新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军训育人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延续”;郑伟民等人认为“目前高校军训观念滞后,必须从改进军训方式、军训氛围、服务保障、军训内容等方面优化军训育人工作路径”;田媛媛针对传统军训时间短 , 军训成果难以巩固和延续的弊端,提出了“高校自主军训模式”;吴敬东等人认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风纪律、吃苦耐劳精神等渗透到军训过程中,以高校自主军训模式构建军训育人长效机制”;罗荥瀛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提出了与地方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合作创建军训新模式;吴明泽等人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团结意识、忧患意识、抗压能力是军训育人功能”。

综述所述,各高校对军训“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已达成共识,但军训育人功能构成要素主要来自于《大纲》或经验总结,缺乏一定理论深度。尽管各高校均能按照《大纲》要求,将军事课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实际教学仍是以“军训”论“军训”,缺少与其它课程融合、互动,这与新时代课程育人协同效应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宏观层面整体性论述高校育人功能的多,微观层面的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个性化军训育人功能的研究的少。鉴于我国本科教育采用的是分类教育法,军训育人与人才培养类型相融合,更有利于《大纲》实施落地。鉴于此,对于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军训与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不但延续了军训育人功能,也可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育人质量。由此,为了有必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军训育人功能进行优化,以达成军训育人最佳实效性。

三、技术应用型人才特点

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军训育人要因材施教。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工艺创新、产品质量改进,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本科培养未来高级技师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未来卓越现场工程师,以学习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为主、技术实践知识为辅。在智能化制造、服务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生产高新尖生产设备不断涌现及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适宜地调整其人才培养策略。新时代立德树人高校根本任务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纲》的颁布不但为其军训育人质量提出了要求,也为军训育人内部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指导框架,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自身育人特点,对军训育人功能进行优化,保障军训育人功能扎根实施。

四、军训课程思政

从课程体系角度,对于军事专业学生而言,军训是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通识实践课;而对于非军事专业学生,是学生服务国防建设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专业”课。为了培养服务强军国家战略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需要军事课与其它课程进行横向联系;从理论与实践关系角度,军事课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理论部分对应的是中国国防建设所需的基本军事理论知识、而实践部分对应着现代战争军人应具备的军事技能素质:前者通过知识传授方式习得,而后者必须通过军训方式获得,为了保证军事理论知识实用性,需要军训体验,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从课程思政角度,《大纲》制订目的“为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表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的‘育人’”,而强军目标根本是“教学的‘育才’即《大纲》“眼中”的军事课实属课程思政模式,即军事课程思政。自然,军事课程思政又分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与军训课程思政两部分,这两部分又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关系。

五、军训育人功能优化

1. 内容优化

1.1. 课程思政视角

从课程理论角度,军训属于课程思政范畴,借助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可以将《大纲》中《军事技能》、挖掘的思政要素课程化,按课程教学理论,进行军训育人教学。

《指导纲要》中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用“共同条令教育”军训目标的“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培育工匠精神,实现“军人情怀”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培养;挖掘“射击与战术训练”中中国特色军事文化,培养学生科技报国和使命担当精神;挖掘“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中军事技术伦理、军事医学伦理知识,拓展学生工程伦理学习意识;利用“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培养学生应急解决问题能力。利用《指导纲要》精神规范军训课程思政要素,便于军训育人与专业育人相融合,继而激发学生军训积极性。

1.2.“五育”视角

随着立德树人实施机制的深化改革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地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已转向“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是在揭示劳动教育与“四育”关系背景下提出的,是对“五育并举”的继承与发展。“五育融合”继承了“五育并举”承认的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具有同等育人地位的思想;但为了消除“五育并举”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合力育人作用的弊端,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提出了以劳动教育为主线,实施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学理念和实施途径。借助“五育融合”思想,将军事课育人放在与“五育”同等地位,以突出高校承担为强军战略培养国防人才的重要性;将军训与“五育”课程实践教学育人目标统一于立德树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实践认识论,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驱动力,以遵守科学、技术理论及学生认知规律为“真”组织教学活动;以立德树人的“善”为育人目的,判断教学是否符合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当“真”的合规律性与“善”的合目的性相统一时,就实现了“美”。

1.3. 协同构建实训内容

依据学习成果导向利益者相关者理论,军训密切利益相关者由学生、军事教官、学工处负责军训人员、教务处负责教学人员、思想政治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等组成。尽管《大纲》规定了军训内容,但也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协商,形成校本化教学内容。学生从自身学情出发,提出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军事教官从部队要求的角度解释《大纲》思政“育军人”的意义;学工处和教务处分享学校对军训育人效果的期待;思想政治教师规范《大纲》思政要素的合理性;专业课教师从专业课与军训内容衔接上提供建议。最后,协商制订校本化的军训教学大纲。

2. 实施优化

育人功能的实效性不但要求校本化的军训育人思政要素最佳匹配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具体学情,也要求最佳军训教学实践,将已校本化的军训育人思政要素落地扎根。

2.1 组织结构优化

如同劳动教育一样,目前高校军训工作主要由学生处负责组织实施。当新时代国家对“三全”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军训与劳动教育和其它课程一样具有同样立德树人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学校党委重视军训思政育人工作,从学校顶层负责组织军训育人密切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军训育人共同体,形成校内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自主军训组织管理模式。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军训育人共同体解读《大纲》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形成符合本校办学定位的军训教学计划,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开展具体教学。

2.2 教学方式优化

现代工业生产时代,师、生面对面授课方式主导着教学。受其影响,传统军训也是军事教官与学生面对面尽心军事技能训练。数字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向了高等教学改革的前沿,军训教学也可借助线上中国军队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军训技能动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通过观看优秀军事技能案例,帮助学生改进不正确动作技能;将线上中国军队传统文化与线下军训相融合,做到育人理论与军训实践相结合,提升军训育人质量。

2.3 军训过程优化

形成性评价理论不仅适用于“五育”课程,同样也适合军事课。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学习过程的,将评价融合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军训育人共同体依据校本化《大纲》制订军训授课计划时,首先应确定预期军训学习成果,其次再根据学习成果,制订每堂课学习成果,并依靠《大纲》教学目标要求,编制与学习成果对应的达成标准,最后,确定军训教学活动。在实际军训过程中,依据达成标准对每堂课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直到学生掌握了相应技能和思政素质为止。通过形成性评价,提升了学生军训学习经历各环节质量,进而保证了整个军训育人功能。

2.4 军训与专业实践教学衔接

实训课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达成军事技能教学目标的过程严格性也正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训教学所必需的。为此,在军训过程中,将学生未来实训课技能、岗位规范要求与军训教学目标达成相融合,进行军训。特别是“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的组织纪律观念,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教学目标与实训要求相融合,实现军训育人功能向专业教学延续,提升军训育人功能长效性。

作者简介:吴海生(出生年月 -1986 年 11 月). 籍贯:射阳 学历:本科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军训育人功能优化研究”, 课题编号:2021SJB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