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336”课程思政模式在《数字动画制作基础》中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方真

青岛电影学院 副教授

1 “336”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

动画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那些能够快速上手、理解行业规范、具备审美能力和叙事技巧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教育模式下,大一新生普遍面临技术至上、价值观念缺失和文化根基薄弱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先教授软件技能,再补充思政教育,导致学生的作品在价值观上模糊不清,滥用文化符号,存在职业伦理风险。《数字动画制作基础》作为动画专业的入门课程,必须在初期阶段同步完成价值塑造。

图 1“336”课程思政模式

本课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先对接社会责任、审美判断、文化表达的毕业要求,再倒推课程目标,形成“336”结构——3 个思政载体、3 项思政目标、6 个思政章节,以“六个递进章节”为纵向主线,将“三项思政目标”分解到“三项思政载体”,形成“目标—载体—内容”闭环。每一章先用“课前作业”激活价值认知,课堂用“案例剖析”完成价值辨析,课后用“行业项目”实现价值固化与输出,最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教授动画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技术,还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体验动画制作的全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 2 六个章节的思政设计思路

在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六个章节循序渐进地融入三项思政目标。第一章节通过《大闹天宫》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动画行业的职业伦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第二章节利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案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强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章节通过《姜子牙》的制作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第四章节通过美猴王的故事,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他们创作高质量的动画作品。第五章节以杨宇自学动画的事迹为例,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最后一章节通过咏春的传承案例,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展现中华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魅力。

通过这六个思政章节的设计,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认识动画行业的职业伦理、价值观、使命感、审美水平、学习理念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课程中,通过课前作业、课堂案例、行业项目等方式,达到职业伦理和使命建设、美育和文化认同的三个思政目标,确保思政元素随技能难度逐级加深,避免低阶贴标签、高阶够不着的问题。

二、思政模式在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 任务的关键路径。

图 3 “336”课程思政模式教学实践总体情况

如图 3 所示,课程“336”思政模式在《数字动画制作基础》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通过优化六章课程内容,强化实践导向和软件操作,深化学生对动画制作核心技能的理解。课程融合动画专业特色,挖掘职业使命、美育和文化认同等思政资源,利用动画的创意性和艺术性,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展示动画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中的优势。教学方法的改进包括项目驱动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教学过程中,“336”思政模式的具体融入路径如图4 所示:

图 4 “336”思政模式的具体融入路径

第一章节以“数字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和绘制软件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为基础,通过介绍中国动画艺术家的成名之路作为课前作业,激发学生对动画行业的兴趣和向往。课堂思政案例《大闹天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制作轶闻,不仅展示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成就,还强调了动画职业伦理的重要性,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第二章节进一步通过“数字动画分解还原的手段及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画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课前作业介绍中国经典动画,让学生感受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课堂思政案例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创中国动画黄金时代为背景,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动画艺术的理解。

第三章节通过“数字剪辑软件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强调剪辑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课前作业介绍中国动画混剪短片,让学生认识到剪辑对于动画叙事和节奏把控的作用。课堂思政案例以程腾与《姜子牙》为例,展示了动画人对于作品质量的执着追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四章节聚焦“数字角色动画创作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搜集中国传统舞蹈视频作为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的结合。课堂思政案例以林文肖与美猴王为例,展示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巧妙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动画审美和文化自信。

第五章节通过“数字特效合成软件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动画特效合成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软件。课前作业调研当前动画特效合成领域的最新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课堂思政案例以杨宇自学动画的事迹为榜样,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第六章节以“数字动画镜头创作的手段和方法”为重点,通过搜集中华传统武术视频作为课前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课堂思政案例以咏春的传承与发展为例,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与动画创作的完美结合,激发了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

三、课程思政模式实践效果评估

为了全面评估“336”课程思政模式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我们随机抽取了 46 位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表现出较高的接触和理解程度。具体来说,97.83% 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效帮助他们理解了动画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这反映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对动画行业职业伦理和文化传承的深入认识。同时, 100% 的学生表示思政资源库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数字动画的社会责任,证明了资源库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学生对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契合度评价亦较为积极。 54.35% 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思政目标与动画类课程的实际需求“非常契合”45.65% 的学生认为“基本契合”,没有人认为“不太契合”或“不契合”。这表明“336”思政模式在满足行业需求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综上所述,“336”思政模式在提升学生对动画行业的认识、增强课堂参与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满足行业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动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白璐. (2025). 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美术教育研究.

2. 赵瑞娟, 等. (2025). “三线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项目来源: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字动画制作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Y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