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弥勒市农村彝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

方国徽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摘  要: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网络进入家庭,英语成为了人们能够直接、迅速掌握国外信息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彝族学生   英语学习   现状分析   对策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们少数民族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考高考的占分比重大;其次是农村学生怕学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英语学困生越来越多。面临此状,学生苦恼,老师也苦恼。经过系统分析,发现目前弥勒市农村彝族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将对今后弥勒县农村彝族学生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英语学习现状与分析

1.1性格因素

弥勒市农村彝族学生,基本上分布在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五山乡及东山镇等乡镇。彝族人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长期束缚,形成了因循守旧、胆小怕事、不思进取、自我封闭、呆如木鸡、麻木不仁、与世无争等许多消极思想,他们在农村和外界接触比较少,而且农村信息闭塞,长期居住在彝寨里,很少受到作为主流文化的汉文化的影响,又由于历史原因,彝族的家长们在子女的启蒙教育中从小就灌输了对其他民族尤其是对汉民族的戒备心理,所以他们除了和本民族的人接触以外,基本不和其他民族的人接触,这使得他们读书以后习惯于埋头苦读,不愿意和老师接触,性格相对城里的同学显得内向和懦弱,在课堂上守口如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即使知道了答案他们也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不敢也不愿意地主动回答问题。

1.2彝族学生汉语程度的不同导致其获得不同的英语能力

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汉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出现“双语学习”现象,而彝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则出现“三语学习”现象。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汉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相对彝族学生来说,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要少些,速度也要快些。这是因为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母语不同。汉族学生学习英语时只须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就可以理解了,而彝族学生则首先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再把汉语翻译为母语。由于多一个翻译过程因而加深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到理解的准确性。每经过一次翻译,原文中一些较为微妙并且难以翻译的细节性内容就会在译文中消失,译文与原文间就会产生更大的差距,从而影响彝族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正因如此,彝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自然也就有利与英语能力的提高。

1.3环境因素

城市里的学生和家庭好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这些不利因素。如购买英语课外读物、通过网络获取英语信息等。而彝族学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的学生由于就在当地乡镇中学读书,家里兄弟姐妹普遍较多,又加之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所以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必要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设备,所以接触英语的信息量相对就会少了很多。很多学校在英语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一些英语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甚至不是英语专业出身且连发音都不准的老师也来进行英语教学,由于班级过大,学生水平又各不相同,许多老师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个课堂基本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所以学生也就无法从课堂上得到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又加上彝族学生之前又从没有接受过英语知识的综合训练,英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很多彝族学生不会读单词、语法知识欠缺、发音不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班上无所适从,既听不懂老师的,又和班上其他成绩好的同学格格不如,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产生了畏惧感,很多人产生了放弃的心理。

2. 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2.1.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彝族学生的理解力

正如上文所说,彝族学生掌握汉语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英语理解力发展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彝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方面下功夫。只有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其理解力,开阔视野,才能使他们为英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就彝族分布较多的乡镇中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要求教师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私底下,也不管教师是否是彝族老师,和学生交谈时一律用汉语交流(我在西一中学工作九年了,和学生私底下交流一律用普通话)。只有教师做个有心人,多培养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重视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是贯彻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而在彝族学生身上实施情感教育可不是一般的情感交流,而是一种较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含蓄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情感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使之对所获取的和使用的语言有快乐感,让学生主动地感受语言知识①”。在学生刚进校时,可以适当利用民族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感受到本民族语的存在,觉得格外的亲切。因为彝族学生有极强的民族观念,尤其对它们的民族语与目的语的共性,如:“动物”,英语为 “Animal ”,而彝语类似“Animal ”,音的是“ a ni mu”, “老母牛”。我告诉学生“ a ni mu”,是“老母牛”,老母牛是动物,那么“老母牛的世界”就是动物世界“Animal World”这样可以找到其中的语言共同性,进而理解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又可以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2.3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拓展彝族学生视野

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英语教学要尽可能在充分结合显示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情景化,把教学重点放在“活”的语言教学上,在客观的现实生活情景或教师及其人员有意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实施英语教学。就英语学习的内在机制而言,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施的英语教学输入与输出机制顺利运行的条件与方法保障。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实现了英语学习的生活情景化,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较宽的知识面,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②”。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教学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改变单一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学科渗透强,许多城里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网络等许多渠道进行自主学习,而彝族学生则大多数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法获得这些途径进行学习,因此如果老师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图像,调动和吸引学生尤其是不愿意听课的彝族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学习,更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英语课外知识。

结束语:

俗话说:“教书苦,育人难。”少数民族地区教英语则更是“苦+难”。但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要竭尽全力地去改变这种现状,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先要让他们喜欢英语。于是英语教师除了水平高,业务精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教法,探究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要学生期待上英语课,教师本身上课时一定要有激情与幽默,因为它能活跃英语课堂气氛。能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林雯。农村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特征调查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5-116。

②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