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与智慧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模式、挑战与前瞻

作者

黄忠敏

汉中市佛坪县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推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不仅重构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对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带来全方位挑战。本文将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功能入手,系统分析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并从教育实践视角提出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功能

(一)智能教学辅助:重塑教师角色,解放教育生产力

重构教育生产力格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师角色定位,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教学任务,解放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教育生产力得到质的飞跃。一是在备课环节。AI 工具能够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自动生成结构化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分层练习题及微课视频脚本。教师只需根据学情进行个性化调整,大幅减轻了备课负担。某实验学校数据显示,应用 AI 备课系统后,教师平均备课时间从 6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且教学资源的丰富度提升了 300% 。二是虚拟助教与智能答疑。集成于学习平台或聊天软件中的 AI 虚拟助教,可以全天候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解答学生关于作业解析、知识点梳理等常规问题,日均处理咨询量可达传统教师的 20 倍。更先进的智能答疑系统已超越简单的知识检索,能够通过认知诊断算法识别学生的思维障碍,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解题思路,使个性化辅导覆盖更多群体。三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技术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AI 可无感采集和分析师生的语言、表情、互动频率等数据,生成包含提问有效性、学生参与度、注意力分布等维度的分析报告。例如,分析教师提问的分布、学生抬头率、课堂互动热力图等,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优化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机制,正在推动经验型教学向实证型教学转变。

(二)个性化学习导航:实现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教学局限,通过精准画像和智能推荐,使“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适应学习路径。基于知识图谱和学习行为大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学习者模型,实时追踪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并智能推荐最适合其当前状态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实现“哪里不会学哪里”的精准推送,形成“诊断-干预-巩固”的闭环学习路径。二是智能学习与探究工具。AI 学伴不仅能作为对话伙伴开展探究式学习,还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生成个性化学习支架。例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系统会根据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彩虹总是弧形的”问题,动态生成包含光学原理解析、实验设计方案、拓展阅读材料的学习资源包,并通过引导性提问促进深度思考。这种情境化、探究式的学习支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三是学习预警干预机制。AI 通过持续监测学习投入度、作业完成质量、知识掌握趋势等多维度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对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前发出预警,使干预和帮扶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温度。

二、现实挑战与思考

在拥抱 AI 带来的巨大红利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其带来的挑战。一是技术瓶颈与数据孤岛问题。当前许多教育AI产品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复杂情境的理解、情感共鸣、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此外,各类应用和平台产生的数据标准不一,形成“数据孤岛”,难以汇聚形成完整的学生数字画像,限制了AI 潜能的发挥。二是伦理隐私与算法公平性风险。教育数据涉及大量未成年人敏感信息,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合规性、存储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法性,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同时,算法若训练数据存在偏见,可能导致推荐结果或评价结果的不公,如何审计和确保算法的透明与公平,是一个重大课题。三是教师数字素养与角色焦虑。 AI 并非要取代教师,但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教师面临技术使用恐惧和“被替代”的焦虑。如何提升教师的AI 素养,使其从“知识的传授者”成功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情感的培育者和创新的伙伴”,是融合成败的关键。四是区域与校际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名校与普通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上存在巨大差距,可能导致“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为“智能鸿沟”,这有悖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

三、推进策略与未来展望

为推动 AI 与智慧教育健康、可持续地深度融合,笔者从教研员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是规范发展的前提。国家层面需加快制定教育 AI 的伦理准则、数据安全标准和应用规范,建立教育数据互联互通的标准体系,打破数据孤岛。区域和学校应制定清晰的 AI 应用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二是构建人机协同、生态化的智慧教育新环境。未来的智慧教育环境应是“AI智能体 + 教师 + 学生”共同构成的协同生态系统。AI 处理重复性、计算性任务,教师专注于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的工作,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实施面向全体教师的系统性 AI 赋能培训。培训不应止步于工具操作,应深入至理念变革、教学设计重构和评价方法创新。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分享AI 教学的最佳实践案例,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四是前瞻布局,关注 AGI 和教育大模型的影响。随着生成式 AI 和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的爆发,教育正面临新一轮范式革命。教育者需积极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更强大的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鉴别能力,以应对 AI生成内容带来的挑战。

结语:AI 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既是这场变革的观察者、研究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应秉持“技术为人服务、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保持技术热情与人文冷思的统一,既不盲目追捧,也不故步自封。通过科学的规划、稳健的实践、持续的反思和共同的努力,我们一定能驾驭人工智能这股强大力量,将其转化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动能,最终书写出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 舒杭. 智能教育:AI时代的教育转型与生态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22, 40(9): 1- 14.

[2] 黄荣怀, 周伟, 杜静, 等. 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研究与展望 [J]. 中国远程教育, 2019(11): 1- 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