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汇“三全育人”,贯彻“立德树人”

作者

蒋勤效

常州开放大学文经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讲话为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思路。基于讲话精神,职业院校应立足校园、课程、学生,因地制宜活用“三全育人”,在德育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作用。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在技能培养过程中,更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融汇“三全育人”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1. 以育人为导向的内在逻辑

从字面意义来解释,“立德”就是要树立道德 , 并把“德”内化为社会运行规则, 来优化社会治理的体系和制度。经济决定文化,政治影响文化,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共同决定了我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 , 我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并为它提供了养分和土壤;“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也是它的核心任务和最高追求,二者在人才的培养上呈现出对立统一。德育是五育之首,排名在智育之前,德育解决的是个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问题,智育对应的则是个人的能力、技能培养。在呼唤综合素质的今日,有德无才很难说是高质量人才,甚至会对社会发展和公序良俗产生威胁。 “立德树人”则是着眼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德育为抓手,促进五育齐头并进,是对青少年发展的时尚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字方针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也为“立德树人”在这三个层面建立了价值坐标系“立德”立的是爱国主义,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最高的精神认同;“立德”立的是社会公德,在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个体在其中得到熏陶,见贤思齐;“立德”立的是个人道德,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最能体现个体的私德差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由国家到社会到个人,由大及小的核心价值,如同支流汇入大海,最终合一于育人。

2. 贯彻“立德树人”的现实价值

新时期下,职业教育迎来了破茧重生的机遇,“职教 20 条”的颁布更是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新风向,包括加强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等。

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突出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内穿插思政教育,既能增强德育的渗透,也能帮助专业教师更新教学思想,还可以拓宽思政课的课堂,缓解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品德的渲染,包括职业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引导学生培育自身道德风尚,成为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中找到均衡,建立起更全面、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让职业教育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二)“三全育人”是构建全面德育教育格局的必然选择

1. 全程、全体、全方位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风向标。

全程育人指以育人连接学生和成长、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持续性地接受思政教育。在长期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有指向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宏观与微观结合,让育人与学生的成长变化相协调。

全员育人指学校的各类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教学与间接影响相结合,实现了形式和时间的统一,教书育人,服务也可以育人,显性与隐形结合,充实了校内德育工作者队伍。

全方位育人指各课程、各环节同向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既要上好思政课程,也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中的思政资源;既要上好学校小课堂,也要与社会大课堂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少年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认识国情,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2. 融汇“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类专门的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都可以是办学者,多方联动;教育方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之余也有校企合作、岗位实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教育对象层次多样等,这些都给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创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模式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依凭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开展思政工作,实现职业技能培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同频共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依托思政课进行德育教育 , 倚靠专业课进行技能教育,构建全流程的育人体系。组建专任教师与教育服务人员合作团队,塑造全员育人模式。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中混合思政元素,达成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让“三全育人”切实服务于职业教育。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现实困难与短板

在长期的实践中,职业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收获了一定的成果,在职教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近几年新兴的课题,经验不够丰富,理论不够成熟,加之现实中的种种,过程之中依旧存在若干问题,制约了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对“立德树人”认识不充分

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对其内涵认识不够,未能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因而在实践中,没有以职业院校为起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使得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脱节。

2. 专业教师参与度低

部分职业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尚未构建起成熟的管理制度,各部门职责不明有,互相推诿。德育教育队伍成员单一,缺少行政部门与专兼职人员组团的协同育人机制,部分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任务。同时,部分教师德育教育的水平偏低,理论素养不够深厚,缺少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难以将德育教育与专业课程、学校全程有机统合。

3. 育人模式单一

职业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不断优化现有教育模式,丰富活动形式,加大宣传以扩大其影响力,现实中明显存在育人形式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上,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课上听,课后在网络上浏览,缺少参与感与体验感,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非实践层面上,“立德树人”很难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

4. 德育氛围不浓厚

落实立德树人需要良好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常见的有各级各类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讲座沙龙、社会实践、风采展示以及网络环境等。现阶段的德育教育环境多是以学校环境为主,社会和家庭两大德育环境相对缺位,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如家校联系形式化的问题,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家庭、社会融通。

(二)现实中的困难

1. 社会的认可程度不够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定位远不及高等教育,不少人都认为只有考上 985”、“211”、“双一流”高校才算成功,毕业生待遇好,在社会上能获得认可和尊重。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是一线工人,工资待遇一般,干的是脏活、苦活、累活。固有的认知导致社会上职业院校的口碑普遍不佳。

2. 行政的资金支持不够

早在 2014 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 2017 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 元。但直到 2023 年,全国仍有 58.7% 的高职院校还未达到12000 元的生均拨款水平。尽管近几年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但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财政拨款依旧差距巨大,如2023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是40.2574 亿元,而光清华大学一所高校的经费预算就高达 410.93 亿元。

3. 家庭的管控协助不够

从当下的高考和职业院校招生来看,职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成绩中下。在进入职业院校后,部分家长也进一步放松了对子女的管控,对学生的在校情况鲜有过问,对学校的工作缺少配合。部分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够完善,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延续并放大了入校之前的坏习惯。同时,文化基础薄弱、心理健康问题、学习习惯差等因素也都给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立德树人”的发展实施路径

(一)显性的思政课程与隐性的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职业院校应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让课程与教师在育人方面形成合力。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站稳立场、掌握方法论,坚定“四个自信”,正确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思政教师也应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云课堂等形式更新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上好思政课之余,职业院校也要充分开发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像把工匠精神和团队意识融入专业课程,把耐挫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把理想信念、职业定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要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等等,还可以将日常教育管理与学生品德修养相联系,把思政教育拓宽至学校教育全程。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也可以进行联动,共同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利用专业课将思政元素链接专业教学全过程,把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等内容与不同课程、章节、教学内容对接,使实践实训与现代社会人才发展和劳动教育紧密相连,充分体现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全程育人。

(二)建立协同合作的德育教育团队,实现全员育人

职业院校全员育人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应努力建设一支或多支专业化的育人师资团队。队伍中以思政教师为核心,专业教师为补充,也需要教育管理人员的加入,以辅导员、党团干部为主体,以广大学生党员、干部为主力,相互配合,互为支撑,实现全员育人。

德育教育并非一成不变,立德树人更要立足实际,及时调整,因此,也需要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以增强教师对于学生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职业院校在团队成功组建后,还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合作企业以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师资培养,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小组学习、个人学习、校企合作等,持续地创新教学模式,做到与时俱进。

同时,职业院校应加强对于德育教育团队的监督和考核,使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并行不悖,促使团队成员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育人水平。日常的考核可以采用小组巡查的模式,不定期对课堂和实践进行巡查。年度考核首先对教师一年来的工作记录和教学材料进行检查,再引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生评、师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育人水平,宣传先进,奖励优秀。

(三)构建多元联动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统一,形成多元融合局面,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教育环境应积极拓展边界,有意识地与外部教育环境有机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流。可以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络教育和在线宣传。职业院校还可以着眼于优化服务,将服务育人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职业院校应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课堂为核心,课外为着力点,加强家校、校企联动,在坚持教师引导主线作用的同时,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

生活即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社会实践就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职业院校要把“全方位育人”理念落实到实践,立足于现实,打通校内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践行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赖志聪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三全育人” 改革探析 [J].广东教学报,2024(11).

[2] 原淑慧 . 新时代高职德育发展路径 [J]. 教育家 .2022.

[3] 罗宜春等. “ 三全育人” 背景下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J]. 就业与保障 ,2021(3):73- 74.

[4] 孙继薇 .“ 三全育人” 培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育人策略探究[J]. 知识文库 ,2022(9):115- 117.

[5] 高武等.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 实践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21(23):126-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