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推动企业品牌传播与价值转化的路径研究
葛骏
中车戚墅堰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 内容提要 ] 工业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为企业品牌传播与价值转化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以为例,分析其依托百年工业文化底蕴与丰富资源,通过融入区域规划、构建旅游空间、探索多方合作运营模式及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等举措,成功实践了工业旅游。此举不仅显著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还有效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引言
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正逐步成为企业品牌传播与价值转化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还为企业开辟了展示自身文化底蕴、技术实力及品牌理念的新窗口。,作为中国铁路工业的百年老店,凭借其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工业资源,积极探索工业旅游的发展路径,为企业品牌传播与价值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本文将以为例,深入分析其工业旅游的发展优势、路径及实效,旨在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 工业旅游发展优势
始建于 1898 年,其前身为上海吴淞机厂,1936 年迁至常州戚墅堰并更名为戚墅堰机厂,至今已有 120 多年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工业文化资源。此外,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落户厂区,为公司发展工业旅游产业增添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公司拥有深厚的工业文化资源
作为早期落户常州的大型工厂,是常州工业史上的标志性符号,留存于众多常州人的记忆中。同时,作为中车旗下的一级子公司,它是国家铁路内燃机车的重要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为振兴中国铁路事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厂区内不仅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老设备、老厂房、图文和影像档案,还拥有国内先进的内燃机车现代化生产车间,形成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工业文化景观。此外,公司丰富的发展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企业文化以及模范先进人物的励志故事等,都是其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资源。
(二)工业展览馆强化了公司的资源优势
2021 年,常州市利用公司的老厂房打造了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展馆通过图片、影像、实物展示了常州各时期工业发展的生动历史,其中展陈面积最大且位于最核心、最显眼的位置。展馆建筑面积3200 平方米,展陈面积2400 平方米,展陈实物40 余件、图片 500 余幅、雕塑和模型 6 件,通过立体化、系统化和形象化的展览展示形式,营造了大运河工业遗产沉浸式体验空间。这一展馆的落成,为公司工业旅游带来了新的“流量密码”。自建成以来,展馆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为公司增加了显著优势,使公司工业旅游在格局和内涵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公司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
距大运河不足百米。1936 年吴淞机厂迁至常州戚墅堰后,带动了区域发展,使得公司所在的运河段人口密集。近年来,常州市在该区域投入资金,建设了运河公园、运河文旅长廊等,致力于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特色示范段和常州特色工业旅游集聚区,公司发展工业旅游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此外,常州戚墅堰大运河段全长15.8 公里,沿线汇聚了多家百年老厂,这些老厂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了风格各异的文化阵地。多家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公司工业旅游顺势发展。
二 工业旅游发展路径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公司也需应对推进工业旅游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探索工业旅游业务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审视和推动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
(一)把握机遇,融入区域工业旅游总体规划
尽管常州的工业旅游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根据规划,未来几年,运河工业旅游将成为城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运河沿线的工业资源将被有机串联。紧紧抓住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区域整体发展,凭借独特优势,努力成为“带”上明珠,打造运河工业旅游的新地标。
一是融入文化生态。紧扣“运河文化”主题,讲述公司与运河的故事,诠释运河沿岸工业发展的共性文化;紧扣“工业文化”主题,立足轨道交通工业,讲好的发展故事,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周边资源融合互补,构建多元生动的工业旅游格局。二是融入场景形态。与周边主题公园、网红道路等在风格和景致上相互呼应,形成连片效果,让游客在游览不同场景时感受不到明显的分隔。三是融入商业形态。以文化为切入点,融入周边休闲业态,为游客提供游览、用餐、购物等多层次体验,激发区域文化消费活力,使工厂更好地融入城市。
(二)对照标准,构建完善的旅游区空间格局
公司厂区内的设施主要满足管理办公和生产制造需求,开展工旅游需要树立“旅游区”的概念。公司对照省级、国家级工业旅游区建设标准,完善各类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专业、规范的游览体验。
一方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旅游空间。公司以参观线路为基础,科学规划,建设规模适宜的游客中心,设置文创产品售卖区,配套厕所、休息区、停车场等,提供讲解、咨询、物品存放、轮椅和婴儿车租赁、旅游导览等服务,努力向专业旅游景区看齐。另一方面,科学处理旅游与生产区域的重叠问题。让游客走进工厂是工业旅游的一大特色,但如果不能妥善协调旅游和生产,会引发安全、治安等多方面的管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组织游客以团队形式进行集中、规范的参观,同时设置软性隔离,通过标识标牌、隔离带等明确边界,确保游客在规定区域内活动,既能够近距离参观,又不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优势互补,探索建立多方合作运营模式
针对运营经验和资源不足的短板,为加快工业旅游的发展,探索与政府、专业机构合作的运营模式。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为公司与政府的合作共建奠定了基础,公司抓住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的机遇,配合政府加快周边工业旅游资源的全域统筹,由政府主导,引入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文旅公司或机构提供专业支持。
在三方合作过程中,文旅专业公司或机构负责项目运营,涵盖资源整合、文化研策、产品创新、整合运营、宣传推广、市场整合、迭代创新等工业旅游全链条工作。公司组建专门团队进行业务对接和运营,重点平衡工业旅游与现有主业的关系,评估资源开放范围,挖掘工业文化,逐步建立与项目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培养人才队伍,规范管理流程,减轻公司的投资负担和运营风险,为工业旅游的持续运营积累经验。
(四)挖掘资源,开发独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公司在发展工业旅游时,着力丰富旅游内容,从单纯的工厂参观拓展到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企业文化游等,参观主题也向研学游、党建游、亲子游和专题游等延伸。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打破思维局限,从游客视角出发,深入挖掘游客关注和好奇的内容。注重工业文化资源的“全要素”利用,不仅挖掘展览馆、老设备、老建筑等硬件资源的价值,还重点挖掘精神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等的价值,并将这些资源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线路的内涵。
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公司积极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针对研学游,安排讲解铁路工业发展历史、科普火车知识、组织参观机车制造过程、观看工匠绝技绝活展示、与劳模面对面交流、进行动手加工和登车体验等活动;针对党建游,重点突出工厂革命斗争史、公司党建总体框架和典型做法等内容。
此外,公司推动工业旅游与其他企业、业务的融合,尝试“+ 旅游”和“旅游+”服务组合。如“工业旅游 + 教育培训”丰富教育培训内涵,“工业旅游 + 读书活动”打造企业工会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工业旅游+ 科技创新”激发团队创新思维,“工业旅游 + 红色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红色教育体验等。
(五)强化营销,多元塑造个性化的品牌标签
在提升游览线路内涵的基础上,公司加强品牌营销,多维度挖掘和提炼品牌标签,如火车、常州、运河、工业等,与各类热点“链接”,借助多种渠道推广品牌。包括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的节庆、会展、民俗活动,主动承办相关文化活动,加强与各类主体的交流互动;建立专门的自媒体账号,通过规范渠道向游客发布信息,增强与游客的互动;充分利用政府为推动工业旅游出台的政策,加强与有实力的旅行社、研学机构、学校等合作,推广项目。
同时,公司秉持流量思维,开发符合潮流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进行品牌推广。积极参与省、市各类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动公司历史、工业文化、工匠故事等内容融入文化读本、影视作品、歌曲、舞台剧等。
(六)更新理念,建立工业资源挖掘保护机制
工业旅游的持续运营需要不断丰富内容和更新项目,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秉持“+ 文化”思维,在各项管理中增加文化价值考量。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工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求,努力平衡企业发展对资源快速更新的需求与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见效缓慢的矛盾,在兼顾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从长远考虑,在房屋处置、废旧机器处理等方面,综合评估其在工业旅游方面的价值,做出更优决策;在生产线新建时,考虑工业旅游需求,将游客参观纳入综合规划,建设合理的参观通道。
同时,注重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保存,建立内部收集整理机制,定期组织人员挖掘、归纳和整理,通过专题片、口述史等方式,保存劳模工匠成才故事、先进管理方式、员工文化活动、党建经验成果等,不断丰富公司与铁路发展、公司与大运河、公司与常州等的故事内容,为工业旅游持续注入活力。
三 中车戚墅堰公司工业旅游发展实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车戚墅堰公司精心打造了“戚机厂火车文化园”,并于 2023 年成功获评省级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业务的开展给公司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
(一)品牌传播开辟“新维度”
通过推进工业旅游,公司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示和宣传了自身的发展历史、企业精神、技术实力、品牌理念等企业文化,加强了与政府、客户、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吸引了更多群体关注中车和公司,提升了中车品牌的知名度,带动了公司各方面潜在效益的增长。公司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亲和力等形象得到显著提升。该项目获得了中央和省市媒体的大量报道。公司获评国家工业遗产,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机械制造业)、江苏省 100 个红色地名,加入江苏(常州)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影视拍摄场景联盟,并被认定为江苏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二)价值转化探索“新路径”
经过多年摸索,公司成功开发出多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2024 年为例,公司接待政府、学校、客户、社区、社会团体等参观达 2 万余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 30 余万元。此外,公司开发的大量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供给,还通过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该项目还为学生群体开展工业设计提供了灵感,河海大学以公司产品为创意来源开发的火车拼搭类玩具设计,在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上荣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公司的故事还被写入童书《开向春天的火车头》。
(三)管理模式开启“新实践”
工业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新型旅游业态。一方面,公司通过管理实践建立了基本运营管理模式。制定了《工业遗产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工业资源挖掘保护机制,探索多方合作运营模式,开发了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多元化塑造“火车元素”个性化标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工业旅游的开展促使公司持续追求先进的管理方法,美化厂区和生产车间,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员工素养。例如,近年来公司开展重点产线(区域)现场精益化提升工作,对主参观路线实施多维度亮点打造工程,全面提升主要生产线、主要制造单元的精益化水平;启动 BI(行为识别)登高工程,规范员工日常行为。这些管理提升举措,不仅为公司工业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四 结语
中车戚墅堰公司依托工业旅游探索企业品牌传播与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还促进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转化。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工业旅游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为推动我国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工业旅游这一新兴业态的繁荣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家明,杨利 .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及区域对比 [J]. 地理科学进展,2021, 40(5): 831-843.
[2] 王欣,刘鲁. 工业遗产旅游体验的符号构建研究[J]. 旅游学刊,2022, 37(1): 99-11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Z].2019.
[4]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 江苏省工业旅游区等级评定规范 :DB32/T 4066-2021[S]. 2021.
[5] 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 : 常办发〔2021〕23 号 [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