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应急管理的作用具体探究

作者

敖璐瑶

内江市威远生态环境安全应急服务中心 四川内江 64245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问题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频发且影响范围扩大,对经济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构成持续威胁,从化学品泄漏到流域污染,多起重大环境事故暴露出应急响应机制存在短板,社会对环境风险防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法规政策推动环境应急体系建设,但实践中仍面临协调机制不畅、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亟需从理论层面系统分析环境应急管理的功能与路径,为提升应急效能提供支撑。

1. 快速响应污染泄漏事件,阻断污染物扩散途径

应急管理体系需依托高效灵敏的监测预警网络,实时捕捉异常排放或泄漏信号,一旦确证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响应行动的首要目标是快速溯源并切断污染源,例如通过关闭上游闸坝或启用应急储存设施,防止污染物持续进入环境介质,应急队伍需迅速抵达现场,依据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及环境行为,采取物理围堵与化学中和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水域油类泄漏,立即布设围油栏和吸油毡,控制污染羽流范围;对于有毒气体泄漏,利用喷淋系统实施空中水幕洗消,降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应急人员需重点关注两个关键参数:污染物的峰值浓度与扩散速率,通过实时监测与模型模拟动态评估其迁移规律,为决策提供支撑,还需同步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划定污染核心区、缓冲区和安全区,实施分级管控,疏散受影响人群,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破坏与公共健康威胁,事后需对污染残留进行彻底清理与生态修复,例如采用生物降解或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处理土壤与水体中残留污染物,恢复环境功能。

2.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预警,识别重点区域风险源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是环境应急管理的核心预防性策略,其核心在于系统性地识别、量化和优先管控重点区域的环境风险源,该过程始于全面的风险源普查与清单建立,通过现场勘查、历史数据分析与遥感技术等手段,精准识别区域内可能产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设施或敏感点位,特别是化工聚集区、尾矿库、危险化学品仓储及交通干线沿线等高风险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进行深度剖析,重点考察风险物质的环境赋存状态、最大可信事故情景及其潜在后果[1]。对于高风险源与极高敏感区重叠的重点区域,需布设覆盖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大气的自动监测预警网络,设定基于阈值触发的预警响应机制,推动企业开展工艺安全性分析与环境风险审计,强化源头防控与应急准备能力,最终构建起“识别- 评估- 预警-管控”一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显著提升区域环境风险的整体可控性。

3. 构建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实时追踪污染迁移态势

构建应急监测技术体系需集成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综合运用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遥感侦测、固定式自动监测站及卫星遥感等多技术手段,形成多尺度、多参数、高频率的动态数据采集能力,关键在于建立标准化的应急监测预案,明确不同风险等级与污染物类型下的监测布点原则、指标选择与响应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初期就能快速锁定污染核心区并识别特征污染物,随后依托高精度大气扩散模型与水动力水质模型,如 CALPUFF 或 EFDC,对污染物的迁移路径、扩散范围与浓度分布进行实时模拟与预报 [2]。所有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需实时接入智慧应急平台,通过数据同化技术动态修正模型参数,提升预测准确性,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污染云团动态变化,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态势感知,体系必须涵盖特征因子指纹库与快速筛查方法,利用便携式质谱仪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污染物的精准识别与追踪,设定污染物通量强度和生态风险阈值等关键参数,系统可自动预警风险扩散趋势,支撑分区管控与应急响应措施的精准实施。

4. 协调跨部门应急联动,实现资源整合与力量协同

依托一个智能化的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应具备统一信息接入与指令分发功能,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与共享,确保所有参与部门在统一作战视图下行动,避免信息孤岛与响应延迟,建立标准化应急响应流程与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常态化联合演练提升各部门在实战中的默契度与配合效率,例如采用事件指挥系统 ICS 结构明确指挥链与责任分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形成以现场指挥部为核心的联合行动体系。资源整合方面,需构建区域应急资源云图,动态更新各类应急物资、专业队伍及技术装备的分布与状态,通过资源需求匹配算法实现精准调度与优化配置,确保关键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投送至核心区域,力量协同则强调功能性整合,统筹消防、医疗、公安、工程及社会力量,依据事件类型与影响规模启动相应应急响应等级,形成模块化作战单元,强化专业处置与综合保障的无缝衔接,引入“应急联动效能系数”与“资源调度响应时间”作为关键绩效参数,定期评估联动机制的实效性并持续优化,通过闭环管理不断提升系统的鲁棒性与适应性,最终构建起一张反应迅速、配合紧密、覆盖全面的应急安全防护网络。

5. 组织事后环境修复治理,恢复区域生态功能

启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规划,通过开展详尽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精准识别土壤、水体及生物群落等环境要素的受损程度与空间分布范围,并据此制定分区分级的修复策略,针对污染介质治理,应采取原位化学氧化、生物强化降解等先进技术处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引入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与稳定性;对于水体生态,则需通过人工湿地构建、水生植被恢复及底质改良等多重工程措施,重塑健康的水生境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重点实施关键物种重引入与栖息地廊道重建工程,通过植被群落优化配置和微生境改造提升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整个修复工程需引入“生态完整性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度”作为核心评估参数,用以科学量化生态功能恢复的进程与成效,并指导动态调整修复方案,治理过程中必须建立长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机制,持续跟踪植被盖度、土壤肥力、水质净化能力等关键指标的演变趋势,确保修复行动不仅实现表观环境改善,更能推动生态系统迈向自我维持的健康状态,最终达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结语:

环境应急管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通过优化机制与创新技术增强风险应对韧性,唯有将应急管理深度融入环境治理全过程,才能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邱海石 .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5, 6 (09): 182-184.

[2] 李德胜 , 耿鹏森 , 李平 . 浅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应急管理的作用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4, 5 (02):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