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澳洲坚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依吞陆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生态资源服务中心 677506

一、引言

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 Maiden & Betche)原产于澳大利亚,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被誉为“坚果之王”。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澳洲坚果市场持续扩大。我国自引入澳洲坚果以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单产较低、品质参差不齐、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提质增效。因此,深入研究澳洲坚果提质增效技术,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澳洲坚果产业现状分析

(一)种植规模与分布

目前,全球澳洲坚果主要种植区域包括澳大利亚、南非、美国夏威夷、中国等。我国澳洲坚果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南方省份,其中云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种植区域不断向适宜种植的边缘地区扩展。

(二)市场需求与产业效益

在国际市场上,澳洲坚果价格相对较高,且需求稳定增长。国内市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澳洲坚果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上升。然而,由于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时间较短,部分地区种植管理粗放,导致果实品质难以达到国际高端市场要求,产业整体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三)存在的问题

1. 品种混杂:部分种植区域品种选择不当,品种混杂严重,导致果实大小、品质不一致,影响商品价值。许多种植户在引种时缺乏科学规划,未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筛选适配品种,甚至将不同成熟期、抗病性差异大的品种混种在同一片果园。例如,将早实型品种与晚实型品种相邻种植,不仅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还导致采收期延长,部分果实过熟掉落,部分果实尚未成熟,最终收获的坚果中,单果重差异大,出仁率波动高,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拉低整体收购价格。

2. 栽培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如施肥不合理、修剪不当、灌溉不及时等,影响树体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在施肥环节,多数种植户依赖传统经验,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忽视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导致树体徒长,枝条纤细脆弱,抗逆性下降,同时果实中脂肪含量降低,口感变差。修剪方面,未根据树龄和生长态势进行合理整形,成年树存在枝条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问题,内膛枝结果率不足,且易滋生病害。灌溉上,部分产区仍采用漫灌方式,在果实膨大期遇干旱时未能及时补水,导致果实发育受阻,畸形果率增加,产量也相应减少。

3. 病虫害危害严重:炭疽病、果壳斑点病、蛀果害虫等病虫害频发,对澳洲坚果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损失 。炭疽病在高温高湿季节易爆发,病菌可侵染叶片、果实,导致叶片枯黄脱落,果实出现褐色病斑并逐渐腐烂。果壳斑点病则会在果壳表面形成黑色斑点,影响果实外观,降低商品等级。蛀果害虫如澳洲坚果蛀果蛾,其幼虫会钻入果实内部取食果仁,受害果实内部充满虫粪,失去食用价值。

4. 加工技术落后:加工环节技术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种类少,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目前多数加工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破壳、取仁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破壳过程中果仁破损率较高,影响后续产品品质。在产品开发方面,主要以原味果仁、坚果炒货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如坚果酱、坚果蛋白粉、坚果巧克力等种类稀缺,且缺乏品牌化运营,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此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果壳、果渣等副产品未得到有效利用,大多被当作废弃物处理,造成资源浪费,未能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三、澳洲坚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一)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

1.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优先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OC”“695”“桂热1 号”等。

2. 种苗繁育:采用科学的种苗繁育技术,如嫁接育苗、扦插育苗等,保证种苗纯度和质量,建立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从源头上提高坚果品质。

(二)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1. 合理密植:根据果园立地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株行距为4 - 5 米 ×5-6 米,保证树体生长空间和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 土壤管理:定期对果园土壤进行改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通过深翻改土、中耕除草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

3. 施肥管理:根据树龄、树势和生长周期,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幼龄树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促进树体快速生长;结果树注重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果实品质。例如,在花期和坐果期适当增施硼肥,可提高坐果率。

4. 整形修剪:合理的整形修剪能够调整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幼树以培养树形为主,成年结果树主要进行疏枝、回缩等修剪,控制树冠大小,保持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除病枝、病叶、病果,减少病虫害侵染源。合理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在日常管理中,需做到定期检查并集中管理,每月至少开展 1 次全园巡查,发现染病组织后立即人工剪除,且要确保剪口低于病斑 5-10 厘米,避免病菌残留;清理的病残体需带出果园,采用集中焚烧或深埋的方式处理,严禁在园内堆积,以防病菌扩散。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例如,释放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投放天敌昆虫,比如,防治红蜘蛛时,可在春季红蜘蛛卵孵化盛期释放巴氏新小绥螨,每亩释放量为2000-3000 头,每隔 15-20 天释放 1 次,连续释放 2-3 次,天敌与害虫的控制比例可维持在1:20 以内,防治效果最佳。针对鳞翅目害虫如澳洲坚果蛀果蛾,可在幼虫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浓度为1000-1500 倍液,每隔 7-10 天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该制剂可通过破坏害虫肠道导致其死亡,对天敌和环境安全性高。

3.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吸果夜蛾等害虫。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药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减少农药残留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四)采收与加工技术优化

1. 适时采收:根据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收,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影响果实品质。当果实外壳坚硬,果柄处出现离层,果仁饱满、种皮呈深褐色时为适宜采收期。

2. 采后处理:采收后的果实及时进行脱皮、清洗、干燥等处理。采用现代化的干燥设备,控制干燥温度和时间,保证果仁含水量在合理范围内,防止果实霉变和酸败。

3. 加工技术创新:加大加工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多样化的加工产品,如澳洲坚果油、坚果乳、烘焙食品等。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结论

澳洲坚果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入手,综合运用各项关键技术。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高澳洲坚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产业效益,提升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澳洲坚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作者简介:依吞陆 1984 年10 月06 日 男 云南 耿马 傣族 本科林业工程师 研究方向: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