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业财融合视角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作者

林彦欣

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清远 511500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从传统的 “核算型” 向 “管理型” 和 “价值创造型” 转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会计事务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以 “业财融合” 为核心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既懂业务、又精通财务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当前的中职会计教学中,一系列核心挑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是教学模式滞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教学往往以会计理论讲授和分录操练为主,课堂上教师多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展开讲解,学生虽能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流程,但对于这些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动因却缺乏深入理解,面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具体业务环节时,无法将所学的财务知识与之有效结合,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业财思维。其次,课程内容陈旧,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渗透财务领域的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变革步伐,对财务共享、智能财税、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涉及较少,导致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与现代企业岗位要求存在明显差距,难以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再者,实践教学薄弱,仿真性不足。尽管多数中职学校都设有会计实训室,但实训设备和软件更新缓慢,多为单机版或模拟版财务软件,搭建的业务场景简单、孤立,无法模拟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流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以体验到业务决策对财务结果的影响,也无法理解财务分析如何反哺业务优化,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评价体系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当前的考核方式仍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机械计算能力,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沟通协作能力、业财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为应对上述挑战,培养符合业财融合要求的会计人才,中职会计事务专业教学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从多维度探索创新路径。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关键在于嵌入 “业务语境”,打破传统财务课程与业务课程的壁垒。在基础层面,《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心课程不再孤立地讲解会计要素和准则,而是以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为线索,从一家企业的创立、一笔采购订单的发出、一项销售合同的签订等具体业务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 “业务活动如何产生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如何反映业务情况”,让学生在理解业务逻辑的基础上掌握财务知识。在拓展层面,增设跨学科课程,将财务知识深度嵌入到企业全业务流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采购、生产、库存、人力资源等业务模块与财务模块的数据流转和逻辑关联,构建起完整的业财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推行项目驱动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实践。项目教学法(PBL)以真实企业案例或高度仿真的项目为载体,例如给定一家小型商贸企业的基本数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企业设立登记、采购销售业务处理、费用报销审核、成本核算,到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的全流程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运营流程,才能准确完成财务处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业务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则在实训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轮流扮演业务员、采购员、仓管员、会计、出纳、财务经理等不同岗位角色,通过模拟签署业务合同、传递原始票据、办理出入库手续、进行资金结算等实际工作场景,深刻体验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衔接关系和相互制约机制,在实践中培养沟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强化实践环节是实现业财融合教学的重要支撑,需要共建 “数智化”实训生态,提升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升级软件平台,引入业界主流的云财务软件系统教学版,搭建高度仿真的信息化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一致的平台上处理业财数据,熟悉现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前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与代理记账公司、财税咨询服务机构、本地中小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 “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学生配备校企双导师,学校导师负责理论知识辅导和学习进度跟踪,企业导师则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记账、报税、业务咨询等工作,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改革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需要建立注重综合能力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推行过程性评价,增加课堂表现、项目报告、小组作业、实训操作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全面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避免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在考核内容上,设计综合案例题,通过呈现企业复杂的业财场景,考查学生利用财务信息分析业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如 “业财税融合大数据应用” 赛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评价标准上,实现从 “分录是否正确” 向 “分析是否透彻、方案是否可行、沟通是否有效” 的转变,全面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力,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师资素养是推进业财融合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需要打造一支兼具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 教学团队。学校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业财运作模式、最新的财务技术和管理方法,积累一线业财融合经验,将实践案例和行业动态融入课堂教学。同时,积极邀请企业财务总监、业务专家走进校园,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学生实训等方式,将最新的行业实践和案例带入校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此外,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业态培训,如智能财税系统操作、大数据财务分析等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在智能财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其核心在于打破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壁垒,构建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唯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 “业财融合” 为牵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机制、提升师资素养,才能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这不仅是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职教育履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使命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