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及预防关键点分析
陈洁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普及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浪潮催生了大量架空线缆敷设工程,彼时安全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基础性防护装备配置层面。随着二十一世纪城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光纤到户技术变革并行推进,当前工程施工形态已逐步演变为包含地下管道穿缆、狭窄竖井作业、高层建筑吊装等多元化高危场景的复杂系统。由此衍生出的安全事故不仅直接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更频繁引发次生性公共服务中断事件与社会舆情危机,迫使行业监管部门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安全管理范式的有效性边界,进而驱动安全风险识别理论与防控策略的迭代升级。
一、有线电视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一)高空坠落防护缺失隐患
当相关作业人员于六米以上建筑物外侧实施架空线缆敷设或设备安装时,常因移动脚手架未按规定设置防倾覆锚固装置、悬吊作业安全带未采取双挂钩交替使用策略。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遇到墙体承重结构风化导致固定点失效的情形下,部分施工团队仍依赖经验主义判断承重能力而忽视专业检测仪器的应力测试环节。此类叠加性管理疏漏使得高空作业个体防护措施存在严重失效可能性,加之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缺乏实时气象预警联动响应机制,最终酿成贯穿性坠落伤害事故的概率显著提升[1]。
(二)地下管网意外破损风险
城区道路开挖作业阶段由于地下管线位置信息不透明,现有管线图纸未及时纳入供水燃气等市政单位最新施工变更数据。导致液压破碎锤在穿透岩层过程中极易误触平行敷设的高压电缆或燃气管道,而传统人工探挖方式在四米以下深度的探测精度不足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夜间赶工时段照明条件不良的工况中。此时机械操作手对地面震动反馈信号敏感度下降,当遇到复杂填土区域与流沙地质交互作用情况时,常规水平定向钻导向系统位置漂移误差会扩大至临界阈值,多重监测手段失效条件下造成次生灾害的风险系数呈几何级增长。
(三)电气设备操作环节触电威胁
施工现场临时供电系统存在接地保护端子虚接、三级配电箱漏电保护器超期服役、带电设备未进行物理隔离等基础性规范执行偏差。尤其是在地下室潮湿环境中进行光端机安装时,作业人员在未切断上级电源前提下徒手接触金属机柜的违章操作频发,更深层次隐患在于电力电缆切割作业过程中,部分施工班组为节省工时采用角磨机替代专用绝缘剥线钳进行带电操作,飞溅铜屑与砂轮片摩擦火花极易引发线路短路放电。此类习惯性违章行为叠加老化绝缘工具潜在击穿风险,构成了触电伤亡事件最直接的技术致因链。
(四)有限空间窒息中毒事故诱因
城市管廊内部光缆布设作业面临有害气体积聚威胁却缺乏强制通风置换流程,标准配置的单一气体检测仪无法对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等多元混合气体实现有效识别。而超过两小时连续作业时段内无人监护换班制度执行缺位导致中毒事故频发,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狭窄弱电井内施工时,施工班组为图便利使用柴油发电机进行巷道照明,设备尾气排放口直接朝向作业区域且未安装一氧化碳浓度自动报警装置。此类人因疏忽与设备配置缺陷耦合作用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往往在半小时内形成致命性危险浓度梯度。
二、有线电视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一)高空作业动态监控体系构建
在屋顶边缘及悬挑结构部位实施线缆敷设操作时必须配置具备生物识别功能的感应式防坠系统。通过智能安全绳张力传感器实时采集作业人员位移速度变量,当检测到自由落体加速度超过 9.8m/s2 阈值时自动触发弹簧自锁装置实现坠落中断,同时为移动脚手架所有承重节点安装无线倾角监测模块并联网至项目监理中央控制终端,系统每 15 分钟自动生成支撑架体结构形变数据报告。特别针对高层建筑改造项目中存在的风化混凝土基座缺陷风险,强制要求探伤工程师每日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开展锚固点无损检测并在风速达到 14m/s 的强风预警发布后立即启
动高空作业熔断机制。
(二)地下管网协同作业防护规程
路基开挖施工前 48 小时需召集燃气供水等管线权属单位开展埋深数据联合校验,将传统二维平面图纸升级为包含管径材质及压力参数的BIM 三维立体剖面模型,机械掘进作业面推进过程中强制采用双频地质雷达设备每掘进 5m 实施一次全断面扫描。探测信号异常区域立即切换为人工网格化探挖模式并在暴露管道位置架设红外反射型防护板,针对35kV 以上高压电缆交叉区域应同步部署分布式光纤震动监测装置。当液压破碎锤振动频率达到 45Hz 危险阈值时自动切断引擎动力输出,这种融合空间建模与智能监测的多源信息防护模式可确保地下 2m 至 8m 深度范围内的市政管网实现定位误差不超过 ±5cm 的技术避让精度。
(三)电气作业闭环管理流程
施工现场临时配电系统实施严格的三级漏电保护时间梯度配合策略,末端用电设备漏电断路器动作时间限定不超过 30ms ,分配电箱级差保护延迟时间控制于 100ms 以内,总配电柜后备保护装置设置 500ms 冗余响应区间。所有手持电动工具推行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技术,作业人员佩戴集成电流感应功能的智能手环在接触带电体前 300mm 距离发出90dB 蜂鸣预警,尤其针对光端机柜接线操作强制实施电磁锁双人管控程序。必须由持证电工与安全监护人员同时刷卡认证才能解除设备柜门闭锁状态,在设备带电指示灯未完全熄灭的情况下物理隔离挡板无法被机械收起的设计特性从根本上杜绝误触带电部位的可能性[2]。
(四)有限空间智能通风联锁机制
管廊竖井作业区域配置四气体检测仪并联动大功率变频风机系统,当硫化氢浓度超过 10ppm 或氧气含量低于 19.5% 体积比时自动启动20000m3/h 的强排风模式。同时项目控制中心电子看板实时显示各作业面气体浓度三维热力图分布,每名进入密闭空间人员必须佩戴集成北斗定位模块的紧急求救胸卡且在连续停留超过 45 分钟时触发强制轮换声光警报,所有柴油发电设备排气管道必须延伸至作业点 6m 范围外并加装催化氧化净化装置使尾气 CO 浓度降至 50mg/m3 以下。通风系统发生故障时智能门禁装置将自动锁定逃生通道盖板防止人员未经许可进入危险区域,此类多重冗余防护设计形成对空间窒息风险的物理隔绝屏障。
总结
综上所述,纵观有线电视工程施工安全防控体系的演进脉络,从早期依赖个体防护装备的被动防御阶段已逐步转向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智能预控范式。未来研究应当向施工风险预警人工智能学习系统持续深化,重点攻关多源异构数据在边缘计算终端的快速决策机制,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对高危场景的全过程动态仿真能力,同时亟待建立与智能建造技术适配的新型安全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安全管理从应急处置向本质安全的根本性转型,最终实现伤亡事故归零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海涛 .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 [J]. 广播电视网络 , 2022, 29 (10): 101-103.
[2] 姜国温 . 有线电视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与预防要点 [J].西部广播电视 , 2017, (0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