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文创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策略
莫冰莹
中国电力出版社 100005
引言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体现在出版类型的多样化上,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音像出版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出版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推动了出版市场的繁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版业也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在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下,出版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出版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推出新品、优化服务,导致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盈利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纸质书、期刊等出版物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数字阅读、有声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的兴起,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出版业需要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在加强版权保护、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品牌,还要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和读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文化创意(简称“文创”)与出版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创产业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诞生了出版文创产品,其正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融合不但提升了出版业的创意水平,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也开辟了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
一、 出版文创的内涵与外延
(一)出版文创的内涵
出版文创,是指在出版领域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通过创新的设计思维、技术手段和营销策略,提升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艺术美感及市场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其核心在于“创意”, 即如何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用功能与情感价值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手段与市场策略的协同升级,最终实现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内容、以巧妙的方式触达读者。
(1)内容创新。出版机构将经典IP、历史文献等抽象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产品,突破传统图书载体的限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行跨界融合,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的对话赋予新的内涵,创造出既具有深度又易于接受的文本内容。
(2)设计创新。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纸张材质、印刷工艺、装帧形式等多维度创新,使出版物成为艺术品般的存在。
(3)技术融合。借助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拓宽出版物的表现边界。
(4)营销创新。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带货、IP联动等新型营销手段,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出版文创的外延
出版文创的外延广泛,不局限于书籍本身,还涵盖了由出版物衍生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1)衍生品开发。基于出版物内容,设计并开发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衍生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文化体验活动。组织作者见面会、读书沙龙、主题展览等活动,为读者提供线下交流空间,增强文化参与感和归属感。
(3)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电子书、有声读物、在线课程等数字产品,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4)文创空间运营。打造集阅读、休闲、创作于一体的文创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促进文化消费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出版文创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转化能力
出版机构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积累的庞大文化资源库,包括经典文学IP、地方特色文化、历史文献等。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化的商品,考验着出版机构的“提取”与“表达”能力。例如:
(1)文献资源的场景化开发。北京国图创新(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基于《永乐大典》中关于酒文化的记载,设计出包含酒筹、分酒器的“觥筹交错”酒具套装,通过实物还原成语内涵,引发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经典IP的情感共鸣。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英语教材中的“李雷与韩梅梅”形象开发为文具、玩偶等产品,成功唤醒“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形成情感消费动力。
(3)地方文化的现代诠释。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将壮锦元素融入手提包、围巾等日常用品,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成为书展中的热销品。
(4)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的碰撞。中国电力出版社打造《电力24节气台历》,将古人的节气智慧与现代电力生产规律相结合,以优美的水彩画和电力安全歌谣艺术化诠释电力工作者的工作画面和四季景致,为电力工作者提供贴心的时间和工作提醒,受到行业用户的青睐。
(二) 创意设计与实用性融合
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成功的案例往往通过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将文化符号嵌入高频使用场景。
(1)垂类市场的精细化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专注于女性消费群体,推出以醋酸板材制作的鸭嘴发夹,纹样源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鸟盖瓠壶文物,既满足美观需求又具备耐用性。
(2)多功能产品的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万用之书”结合手账本、卡包、挂饰等功能,通过场景化设计覆盖多用途需求,成为年轻消费者的“必入单品”。
(3) 行业文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绿色电能 低碳生活》日历,以“绿色电能”与“低碳生活”为主线,通过案例科普、行动指南、数据互动等形式,兼具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旨在提升公众对能源转型的参与感,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4)技术赋能的文化体验。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谜宫》系列解谜书,通过AR技术与实体书籍结合,让读者在互动中探索历史,实现了文化传播形式的突破。
(三)品牌价值与IP运营能力
出版机构的品牌公信力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天然的信任背书,而IP的持续运营则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1)企社协同传播的精神价值转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精神”系列产品,包含了图书、宣传品和文创的整合全方位策划,以精神传承为核心、多元载体为手段、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系统性历史叙事、创新性文化表达,将行业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体产品与故事,既服务于行业内的员工凝聚力建设,也面向社会传递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的时代使命。
(2)经典文学IP的符号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卡夫卡的签名与名句刺绣于托特包上,通过“孤独”“异化”等哲学主题引发读者共鸣,使产品成为文学精神的物质载体。
(3)系列化开发与跨界联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之宝”品牌围绕鲁迅、莎士比亚等作家推出书签、保温杯等系列产品,并与景区合作开发“课本冰箱贴”,实现IP价值的空间延伸。
(4)新锐IP的快速孵化。漓江出版社的“黑诺”品牌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为灵感,通过盲盒、墨镜等潮玩形式吸引年轻人,仅两个月便在上海书展实现多款产品售罄。
三、出版文创开发的市场策略
(一)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
(1)年龄与兴趣分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核心用户定位为18岁~35岁的年轻群体,产品设计注重时尚感与性价比,例如定价29元~ 49元的手账本、帆布袋等。
(2)地域文化差异化。新疆青少出版社开发维吾尔族手鼓文创,将绘本《喀什寻喵迹》中的插画与民族乐器结合,既强化地域特色又拓展全国市场。
(3)情感需求挖掘。通过众筹平台(如摩点)收集用户反馈,故宫出版社的《谜宫》系列解谜书预售期即售出12.2万册,验证了“参与式共创”模式的有效性。
(二)产品开发策略
(1)刚需品类创新。复于文化创始人周晓更指出,文创开发者应关注抽纸、食品包装等高频刚需领域,而非局限于装饰品。例如中国妇女社的夜光邮票冰箱贴,以故宫建筑为主题,填补市场空白,单款销量突破4万。
(2)文化故事的嵌入。每个产品需有独特的“IP故事”。例如“闰土叉猹”玩偶还原语文课本场景,配合“刺猹”互动游戏,增强用户体验与文化代入感。
(3)快速迭代与试错机制的建立。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文艺光年”品牌强调文创属于快消品,建立了快速迭代与试错机制,通过小批量试产、快速调整策略降低库存风险。
(三)渠道与营销创新
(1)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电商(天猫旗舰店)与社交平台(小红书、抖音)结合,例如“人文之宝”通过短视频展示产品使用场景,广泛吸引年轻用户。
(2)展会经济的杠杆效应。2024年上海书展文创销售额达500万元,展位设计成为吸引人流的关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展厅将入口设计成雪花飘舞的冰雪世界,原创文创品牌形象——大型玩偶“万里嘉吉”——占据C位,其小型挂件成为该展位最畅销的文创。
(3)跨界合作与IP授权。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通过“大中华寻宝记”IP授权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有100多个品种,产品品类包括文具、卡牌、毛绒玩具、模型玩具等,其中“神兽顶呱呱”毛绒玩具、神兽世界卡牌等产品因其强IP属性与优良品质,成为畅销产品,验证了IP矩阵的变现潜力。
(4)场景化营销精准触达。中国电力出版社策划全国安全生产月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电小萌”安全知识+文创(笔袋文具、清凉扇等)系列产品,以亲和力形象打造有温度的传播品牌,通过经典产品IP赋能、企社联动精准触达、功能与教育价值融合三大核心策略实现策划与营销的联动创新突破。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出版文创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技术投入的成本控制、创意人才的短缺、版权保护的复杂性等,出版机构需要不断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创新和实践,从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营销到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改革和完善,来保障出版文创的可持续发展。
(一)同质化困境的破解
内容创新压力是出版文创产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文创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内容,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当前出版文创市场存在大量雷同的帆布袋、书签等产品,应尽量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导致内容浅薄化,需坚持“内容为核,创意为翼”的原则,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差异化产品开发:
(1)深挖垂直领域。如国图创新聚焦婚嫁主题,开发“合卺交杯”礼盒,切入细分礼品市场。
(2)技术壁垒构建。青岛出版集团旗下的悦读纪为故宫设计的龙腾祥瑞手办,采用PVC搪胶材质与人工上色工艺,以高精度工艺形成竞争门槛。
(二)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
出版文创的内容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风险较高,其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的难点在于:固定成本占比高且刚性强,如审校、设计、出版管理等前期成本,以及纸张等原材料成本需要摊销;库存与渠道管理风险,如文创产品销售具有一定的时间波动性,若市场预判失误,库存贬值严重;此外,渠道分账压缩利润,线下书店销售分账率达30%~40%,线上平台佣金亦达15%~20%,进一步削弱毛利。其本质是文化价值转化效率问题:既要避免技术投入的“孤岛效应”,也要突破成本控制的“低效循环”,出版机构需平衡创意与量产能力:
(1)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系列化开发增强与工厂的议价能力,同时确保品控稳定。
(2)预售与柔性供应链。译林出版社的“译森·橡果小卖部”采用预售模式,以销定产减少库存积压。
(三)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
出版文创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人才的供给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迭代的风险、盈利模式与资源投入的断层等的挑战,需构建多维应对策略。
1. 重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1)政策与人才培养。2024年人社部新增“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职业,为行业输送专业化人才。高校开设“传统造物智慧与数字孪生”双学位课程(如清华美院)。
(2)专业团队建设。故宫文化播有限公司组建50人团队,涵盖设计、营销、IP运营全链条,确保创意持续输出。
2. 轻量化技术降本增效
(1)使用低成本数字化工具。使用AI绘图,如Midjourney,降低创作和设计成本,替代手工绘图。
(2)使用按需印刷云平台。使用印刷云平台,实现零库存生产。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凤凰定制),依托“CCPP云印刷平台”,实现库存优化。平台支持一本起印,用户在线设计模板并下单。
3.缝合盈利模式与资源投入断层
(1)政/企社协同一体化。构建政/企社联动协同的大众科普教育模式和工作体系,将有关产品纳入体系范畴。
(2)建立产业共同体。通过园区产能共享,如共享3D打印中心、版权监测平台,摊薄单个企业成本。
五、结语
出版文创不仅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当前,出版文创开发已从初期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阶段。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以及品牌IP的长期培育。将文化基因融入产品灵魂,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的路径。未来,出版机构需进一步强化设计创新能力、构建柔性供应链体系,并通过数字化营销拓宽市场边界,加强跨界合作,积极探索文创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拓宽外延边界,出版文创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莫冰莹,中国电力出版社,副编审)
通信地址:莫冰莹 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19号802室 100005 13520152677
参考文献
[1] 隋明照. 书业做文创怎样突出重围[J].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5(1).
[2] 程小路. "探店"出版文创:文化融入文创 有新意才合心意[J]. 中国新闻, 2025(1).
[3] 赵欢. 出版社文创如何"拿捏"流量密码 [J]. 工人日报, 2024(12).
[4] 伊璐. 出版社文创迎新一波高峰[J].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4(9).
[5] 白辑瑞. 做文创,出版机构能"名利双收"吗[J]. 出版人, 2024(12).
[6] 王青. 出版文创刍议:内涵与外延[J]. 出版广角, 2017, 22(12).
[7] 本报编辑部. 出版业文创品牌大赏[J]. 出版商务周报, 2024(6).
[8] 刘阳子. 文创产品呈现"分层化"现象,出版文创如何"破茧成蝶"?[J].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