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养护技术要点分析及实践研究
陈国会
元谋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云南省楚雄州 651300
引言:
我国风景园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施工工艺粗糙、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部分园林工程因施工技术不成熟或养护措施缺失,导致植物成活率低、景观效果退化,甚至引发生态失衡。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传统施工与养护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园林的需求,行业亟需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以指导实践并提升园林工程的综合效益,深入研究风景园林施工与养护的关键技术,结合先进理念与本土化经验,成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植物选择与土壤保温技术
在元谋县昼夜温差显著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植物选择需优先考虑耐寒耐旱、生理适应性强的乡土品种,采用当地适生的多年生灌木如灰叶棘豆、云南黄馨,以及乔木类如滇朴、凤凰木或羊蹄甲等,这些植物具备较强的细胞渗透调节能力,能够应对日均温差超过 15°C 的环境波动。施工中需注重植株定植前的抗逆性处理,包括喷施抗蒸腾剂、根系蘸浆保水等措施,避免温度骤变导致水分应激。土壤保温技术重点采用有机覆盖物(如树皮屑、甘蔗渣)铺设厚度不低于 5cm ,有效减少地表热量散失,同时结合浅色砾石铺装反射日光,延缓夜间地温下降。对于苗木根区保护,宜采用泡沫保温板垂直埋设于根系外侧,形成隔热层,防止低温冻害影响根系活力[1]。
养护阶段需持续监测土壤墒情与温度变化,通过滴灌系统结合地膜覆盖维持根区温湿度稳定。春秋季昼夜温差极大时,应避免傍晚浇水,防止结冰损伤根系;夏季高温时段则需增加叶面喷水降温。定期检查覆盖层完整性,及时补充有机物料以维持保温效果。对出现日灼或冻害的植株,采用草绳缠绕树干、涂抹石灰水等方式减轻表皮开裂。
2. 高原簸箕凹地形下的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施工
施工中沿地形等高线布设石砌截水沟与生态草沟,在东南部较高区域设置沉淀式集水窖,通过地形高差实现雨水自流汇集。坡面采用菱形网格护坡技术,内置透水型陶土管,增强雨水下渗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集水区表面覆盖植草格宾网,既稳定坡体又过滤泥沙。西北部低洼区建设地下蓄水池,容量需根据季节性降水特征计算(通常按年径流总量的 60%-70% 设计),池体采用抗渗混凝土浇筑并设置双层防渗膜。灌溉系统依托地形高差形成自压式管网,主管道沿坡度敷设 PE100 级给水管,分支采用滴灌带与微喷头组合,关键节点安装液压调节阀以保证不同高程区域的供水压力均衡[2]。
每月清理截水沟内沉积物,雨季前全面检查管网承压状态,更换老化密封件,蓄水池每季度进行藻类控制和 pH 值监测,投加环境友好型抑菌剂保持水质。灌溉系统需根据冬季干燥与夏季多雨的特点动态调整:雨季关闭自动灌溉依赖自然降水,旱季启动滴灌系统并按植物需水特性分区分时供水。微喷头每周检查防堵塞情况,采用酸洗法溶解钙质沉积。每年汛期后对整体系统进行压力测试与地形沉降校正,确保高差利用效率。
3. 高日照条件下的植物遮荫与防晒养护措施
在元谋县年日照时数超 2500 小时的高辐射环境下,施工阶段需采用多层次遮荫防护体系。对于新栽植的乔木类苗木,如滇朴、凤凰木等,应在主干西侧设置可调节角度遮阳网(遮光率 50%-70% ),网架距离树干至少 50cm 形成通风层,避免日灼烫伤。冠幅较大的乔木采用三角支撑法固定分支,防止强光下枝叶脱水下垂断裂。灌木层种植时同步搭建攀援植物遮荫架,选用本地耐晒的三角梅或金银花进行快速覆盖,形成生态遮荫屏障。地表覆盖采用浅色石英砂与腐熟木屑混合铺装(厚度3-5cm ),反射率控制在 30%-40% ,有效降低根际土壤温度。对于名贵树种,需在根区埋设微孔渗灌管,结合竹编护根圈减少水分蒸发。施工中特别注意避开 10:00-15:00 的高强度日照时段进行植株移植,所有新植苗木当天完成抗蒸腾剂喷涂处理,叶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
夏季每日监测地表温度,当持续高于 35°C 时启动间歇性雾喷系统,每 2 小时进行 3 分钟叶面微喷降温。对出现叶缘焦枯的植株,及时修剪受害部位并涂抹伤口愈合剂,同时增施硫酸钾肥增强细胞抗逆性。遮阳网根据太阳角度季度调整:6-8 月保持全天覆盖,春秋季仅在正午时段覆盖 4 小时。每年早春对乔木进行白色环保涂干剂喷涂(反射率达80% ),重点防护西南向主干皮层。攀援植物每月进行牵引整理,保证遮荫密度均匀。每季度检测土壤 pH 值,防止强光照射下有机质分解过快导致土壤碱化。
4. 推行滴灌系统压力分区控制,优化植物灌溉均匀度
滴灌系统的压力分区控制是实现精细化灌溉的核心技术,由于园林场地普遍存在地形起伏、植物需水差异等问题,传统灌溉方式往往导致高处或远端区域供水不足,而低洼处又容易积水。压力分区控制通过将灌溉区域划分为若干水力单元,每个单元配置独立的压力调节装置,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施工时需根据现场高程测量数据。将高差超过 3米的区域划分为独立压力区,并安装减压阀或压力补偿式滴头,对于不同植物群落,如需水量大的草坪区与耐旱的灌木区也应分别设置灌溉分区 [2]。
压力分区系统的持续优化是保障灌溉均匀度的关键,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各分区首末端的实际工作压力,确保其稳定在设计范围内,若发现压力异常需及时排查管道堵塞或阀门故障。针对滴头堵塞这一常见问题,可采用 " 高压冲洗 + 酸液浸泡 " 的组合维护方案,每年在灌溉季前后各实施一次系统保养。养护过程中还需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动态调整分区参数,如新栽植苗木区应适当增加灌溉频次,而成熟林区则可减少供水量。
5. 开展季节性修剪伤口处理,降低病虫害入侵风险
季节性修剪是维持植物健康形态和促进生长的重要措施,但修剪后若伤口处理不当,极易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通道。修剪时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季节特点制定科学方案,例如落叶乔木宜在冬季休眠期进行结构性修剪,而常绿树种则适合在春末夏初生长旺盛期进行轻度整形,修剪工具必须保持锋利并经酒精消毒,避免形成撕裂伤口或交叉感染。对于直径超过 3cm 的较大切口,需使用专用修枝剪形成平滑斜面后,立即涂抹树木伤口愈合剂,形成物理隔离层防止病菌孢子和虫卵附着。
修剪后的持续监测与防护是降低病虫害风险的关键环节,修剪后2-3 周内应重点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发现流胶、变色或霉斑等异常现象时,需及时刮除病变组织并重新消毒处理。针对不同季节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春季修剪后需重点防范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可在切口周围缠绕防虫胶带,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则要预防伤口霉变,建议选用透气性好的生物型愈合剂。
结语:
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养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是确保园林景观长效性与生态价值的重要保障,本文探讨了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养护技术要点分析及实践。随着科技发展与生态意识的增强,园林行业需进一步创新施工方法、优化养护策略,以适应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希望本研究能为从业者提供借鉴,推动风景园林工程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俊俊. 风景园林施工及养护技术要点分析 [J]. 散装水泥, 2025, (03): 100-102.
[2] 秦岩 . 风景园林施工及养护技术要点思考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24, (16): 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