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
宋长艳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441300
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环境弱化了外部监督使得道德约束力降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诸如信息造假、学术剽窃及言论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以外部监管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在网络匿名环境下不能很好地发挥有效作用,而传统“慎独”思想所强调的道德自律与人格完善则恰好与网络道德需求相契合。尽管学界已经认可其对大学生网络自律的促进作用,但现有教育方法零散、缺乏系统转化路径,且学生认知与行为脱节。因此将“慎独”思想引入到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中对降低网络失范率、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伦理断层等具有积极意义。
一、“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素养的契合性
1、核心理念的对应性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思想,强调在独处时亦能坚守道德准则,这与网络道德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网络具有匿名性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仿佛处于隐蔽状态。“慎独”思想衍生出的“慎隐”理念直击这一问题。“慎隐”要求个体即便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隐蔽环境中也需恪守道德规范 [1]。例如,有人在一些匿名社交平台上肆意发表恶意言论,以为无人知晓便放纵自我,这正是“慎隐”意识缺失的表现。
网络行为细节繁多且易被忽视,如转发内容时使用不当表情符号、未核实版权等,看似微小的行为却可能引发道德问题。“慎独”细分出“慎微”理念,强调网络言行需注重细节自律。就像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盗用开源代码未署名,因轻视细节而引起学术纠纷,这凸显出“慎微”对于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网络中还充斥着各种信息诱惑,“流量至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人们传播虚假内容。“慎独”又延伸出“慎欲”理念,倡导抑制不良信息传播冲动。“慎欲”要求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坚守道德原则,抵制虚假内容创作,不被流量利益左右,以此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慎独”思想通过“慎隐”“慎微”“慎欲”核心理念,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提供有力依据。
2、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
“慎独”思想对道德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与发挥理想人格导向作用两个方面。“慎独”思想促使大学生将外在网络道德规范内化成内在律令,从而塑造稳定的网络人格。传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多依赖“他律”,即依靠外部监督与规则约束网络行为,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仅靠“他律”难以全面覆盖 [2]。“慎独”强调个体在独处或缺乏外部监督时自觉遵循道德准则。例如,一些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时即便没有老师或学校的监督也可自觉避免使用攻击性、粗俗语言,这正是“慎独”促使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行为准则的体现。
儒家所倡导的“至德”境界为大学生树立了理想人格典范,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追求高尚的网络行为。比如,面对网络上谣言肆意传播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受“至德”观念影响自发组建辟谣志愿者团队。他们以追求高尚道德为动力,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网络空间积极抵制谣言、澄清事实,不仅维护了网络环境的健康,更践行了儒家理想人格所倡导的价值观,展现出“慎独”思想在道德人格塑造中所激发的积极力量。
二、“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具体影响
1、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传统“慎独”思想在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其核心在于助力大学生通过理性自觉构建自我监督体系,以弥补网络环境中常见的外部监管失效问题。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得外部监管的效力大打折扣,诸多网络不当行为因监管困难而滋生。“慎独”思想通过引导大学生借助自身理性自觉将道德规范内化成自我约束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例如,某校觉察到网络道德监管的困境后开设慎独工作坊。在该工作坊的引导与熏陶下,大学生们深入理解“慎独”内涵,逐渐建立起自我监督体系。工作坊开设后学生网络诈骗举报率提升了 40% 。这一结果说明,学生们在“慎独”思想的影响下,道德自律意识有效增强,自身能够自觉抵制网络诈骗行为,并能积极监督周围情况。
2、预防网络失范行为
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中,“慎独”思想在预防网络失范行为方面有着显著的干预效果。以言论暴力为例,该网络失范行为可通过“慎隐”与“慎微”进行有效干预。在网络的匿名空间里,部分大学生易出现言论暴力,比如在一些网络论坛或社交群组中,使用攻击性语言进行争吵的现象。“慎隐”强调即使在无人监督的虚拟环境下也要坚守道德底线;而“慎微”注重从细节规范言行。某高校针对此类现象开展基于“慎独”思想的教育活动后,学生们在网络交流中攻击性用语大幅减少,这表明通过强化“慎隐”与“慎微”意识,学生们可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论,从隐匿处与细微处规范自身行为。
学术不端也是另一常见的网络失范行为。对于此类问题,“慎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帮助大学生抵制诸如获取不当学术成果以谋取利益的欲望 [3]。例如,以往一些学生受利益驱使在网络学术平台上存在剽窃行为。学校引入“慎独”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慎欲”能力,使得学术剽窃率下降了 35% 。此外,“慎辨”同样非常重要,它体现在学生可以快速识破如 AI 换脸诈骗信息等网络虚假内容,有效预防因信息判断失误而造成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而有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学术与交流环境[4]。
3、深化道德责任认同
“慎独”能够促使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觉醒,让他们清晰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主动将网络行为与现实责任紧密关联[5]。例如在当下的网络创作环境中,不少大学生在引用图片等素材时会主动标注图片来源以避免侵权行为。此行为体现出他们在“慎独”思想影响下,明白自身作为网络内容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到即使在虚拟网络空间也需遵循现实的法律与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慎独”也有力推动了网络公序良俗共识的形成。以某大学学生会对全体学生发出文明直播倡议为例,在直播行业日益火爆但乱象频出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基于“慎独”所秉持的道德自律,认识到维护健康网络直播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倡议来规范直播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直播氛围。这一系列举动充分展现了“慎独”思想对于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认同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慎独”思想凭借其道德内化机制有效弥补了网络监督的缺位,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自律意识养成、失范行为预防以及责任认同深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研究一方面可借助技术赋能来开发“慎独”自律评估 AI 系统,以此实现网络行为道德分值的及时反馈;另一方面应注重跨文化融合,融合西方道德内化相关理论,据此构建出全球化网络伦理体系,进而进一步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陶茜茜 . 儒家“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 世纪桥 ,2025(11):102-104.
[2] 尚宣辰 . 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J]. 精品生活 ,2023(15):0154-0156.
[3] 李将 .“慎独”视野下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探讨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4):109-112141.
[4] 杨欢 .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J]. 包装世界 ,2023(11):106-108.
[5] 廖威 . 刍议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3(25):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