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介融合下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协同路径

作者

王元苏

连云港市广播台 222000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协同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广播电视编导不仅需要具备内容策划,还需掌握新闻采编、跨平台传播的意识与技能;新闻记者则在新闻敏锐度与事实把控基础上,更需理解编导的叙事逻辑,两者能力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提升新闻产品的创新性,推动媒体形态的深度融合、整体效能的优化。

一、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概述

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能力既有差异,又存在互补,广播电视编导的核心能力在于节目策划,他们需要具备影像语言运用、视听艺术表达、叙事结构把控以及跨平台内容整合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受众需求进行选题策划,确保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而新闻记者的能力则侧重于新闻敏锐度、现场采访、信息采集与核实,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快速反应、逻辑分析能力,并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真实、准确的报道 [1]。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编导的艺术创造与记者的新闻专业性结合,不仅能提升新闻作品的深度,还能增强跨平台传播的适应性,从而推动媒体内容生产向多维化、综合化发展。

二、媒介融合下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协同的重要意义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触角,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并核实真实的信息;而广播电视编导擅长运用视听语言、叙事逻辑、节目包装手段,对新闻内容进行艺术化、形象化的再创作,两者的协同不仅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还能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同时这种协同也推动了新闻产品由单一形态向复合化、多样化的转变,满足了受众在多平台、多终端上的多元需求[2]。能力协同对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信息传播格局日趋复杂,传统单一分工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编导与记者的深度配合,有助于打破职业壁垒,促进跨界人才培养,形成“记者懂编导、编导懂新闻”的复合型队伍,这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执行力,也有利于媒体保持活力,更重要的是,能力协同能够推动媒体机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重复劳动,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记者与编导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媒体可以保持专业性,兼顾艺术性与传播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媒介融合下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协同路径

(一)强化跨界思维

传统媒体时代,编导与记者往往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这种单一的角色定位已难以满足内容生产的复合化需求,跨界思维要求编导能够从新闻记者的角度理解新闻价值,具备一定的新闻敏锐度;同时,记者也需要从编导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增强报道的吸引力,跨界思维不仅是角色功能的叠加,更是思维方式的突破,它能帮助编导在选题策划、报道形式、内容传播上形成更高的契合度,从而生产出既具新闻价值又具传播力的优质作品 [3]。强化跨界思维也是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适应新兴传播环境的关键,在媒介融合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化、多样化、互动化的趋势,单一学科背景已难以应对复杂的传播任务,跨界思维能够促进编导与记者的双向学习,使二者在合作中逐渐形成复合型人才群体,这种思维转变不仅能缩短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还能推动新闻内容的灵活转化,更重要的是,跨界思维使团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能够捕捉机遇,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二)提升技术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新闻传播已经从单一的文字、图像向视频化、数据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掌握先进的剪辑软件、特效工具以及跨平台发布技术,以增强节目呈现的艺术性;新闻记者则需熟悉移动采编设备、融媒体编辑工具、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信息采集整理,二者技术素养的提升,不仅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也为内容的多样化表达提供了可能,同时技术素养的提升还能有效促进编导与记者之间的深度协作。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即时传播需求,记者需要通过新技术快速传递真实、一手的信息,编导则利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整合与创新表达,实现多平台的同步传播,这不仅能提升团队整体效率,还能增强新闻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提升技术素养有助于培养具备全媒体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使编导与记者角色互补,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保持活力。

(三)加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不仅体现在记者对社会事件的快速捕捉,更体现在编导对新闻价值的再创造,记者需要具备对时事热点、社会问题、潜在新闻线索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报道具有公共价值的信息;而编导则需在此基础上提升对新闻素材的筛选能力,将单一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叙事张力的传播作品,通过强化新闻敏感,二者可以在选题策划、报道结构、内容表达上实现更高的契合,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又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加强新闻敏感还能有效提升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环境中,受众关注点复杂多元,只有具备高度新闻敏感的团队,才能准确把握舆论焦点,生产出契合社会需求的优质内容,编导与记者在能力协同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敏感度互补,可以避免选题流于表面,实现内容的深度拓展,此外新闻敏感还意味着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它要求编导和记者不仅追求传播效果,更要关注新闻对社会的引导作用,由此通过强化新闻敏感,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能够共同提升专业水准,推动媒体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影响的双重提升。

(四)注重视听表达

随着视频化、可视化传播的兴起,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不再满足于文字描述,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画面、声音、互动方式形成直观体验,广播电视编导在内容生产中需要充分发挥其影像构思、画面调度、声音设计的优势,将抽象的新闻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视听语言;而新闻记者在采集新闻素材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视听表达意识,如通过合理的镜头取景、环境音收录等,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两者协同发力,能够让新闻报道在信息传递之外,更具艺术性。注重视听表达还能有效提升新闻内容的跨平台传播效果,在当今“短视频 + 直播 + 互动”的传播格局下,编导与记者若能共同注重视听元素的整合,就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媒介环境,编导通过剪辑、包装创新增强节目的吸引力,记者则提供第一手鲜活素材,使二者在表达形式上相辅相成,既满足传统电视观众的审美期待,又迎合新媒体用户的快速浏览习惯,视听表达不仅成为编导与记者能力协同的关键纽带,更是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与新闻记者的能力协同已成为推动媒体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动力,编导在艺术表达与内容包装上的优势,与记者在新闻敏感与真实把控上的专长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更能实现跨平台、多维度的高效传播,通过强化跨界思维、提升技术素养、加强新闻敏感和注重视听表达等路径,二者的协同既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也增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为广播电视行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啸 , 苗红果 . 课程思政理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26(6):128-131.

[2] 李欣耘.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路径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 2020(2):2.

[3] 韩菁毅 . 基于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有关思考 [J]. 新丝路:上旬 , 2020(1):1.

姓名: 王元苏,出生年月:1994-02-16,性别:男,籍贯:辽宁沈阳,邮编:,单位: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职称,助理记者(新闻专业),学历: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