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尼玛布池

雅砻江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凉山 615000

群众文化是民众自主创造、参与和分享的文化形态,植根日常生活,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在社会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下,文化成为重要驱动力。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中,传统群众文化传播方式面临挑战。其承载着群众精神需求与文化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但随着群众需求增加、文化消费模式变化,传统活动和传播方式存在内容单一等问题,推动其在保持根基与传统特色基础上创新,成各界关注焦点。[1]

一、现代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满足民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民众物质生活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更趋多元个性。传统群众文化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难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创新发展可打破局限,引入沉浸式戏剧等新形态,提供定制服务,如直播教学传统技艺、社区“亲子文化工坊”,能贴合各群体需求。

(二)推动社会和谐与凝聚力提升

群众文化是社会成员情感联结的纽带,其创新发展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增强群体凝聚力。城市化中人口流动淡化邻里关系,创新型活动可搭建互动平台,如“邻里文化节”的相关活动能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针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创新活动,能助其增强城市认同感,减少疏离感,为社会和谐注入文化动力。

(三)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转化

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戏曲、民间故事进行可视化改编,如将皮影戏与动画结合制作短视频,让古老艺术贴近年轻受众;另一方面,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如把传统纹样设计成文创产品、用非遗技艺装饰公共空间,使传统文化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为“生活中的风景”。

(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展现国家文化魅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根植于民间生活,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其创新表达能让世界更直观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当代活力。群众文化活动的国际化交流也日益频繁,2025 年青岛国际民间艺术季,通过“非遗活化”“跨国联动”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场景中焕发新生 [2],等等这些创新实践让中国群众文化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二、现代群众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内容同质化与原创力不足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许多地区的文化项目缺乏地域特色与个性表达。例如,多地社区文化节的节目单高度重合,形式固化且缺乏新意。这种同质化源于对“成功案例”的简单模仿,忽视了本地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独特文化资源的挖掘。原创内容产出能力薄弱,专业创作人才短缺导致群众文化活动长期依赖经典老歌、传统戏曲等成熟作品,新创作的歌曲、戏剧、短视频等内容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重复性,难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传播渠道单一与数字化转型滞后

一方面,基层文化场馆的线上传播意识薄弱,多数文化馆、社区服务中心仅通过张贴海报、社区微信群发布活动信息,未利用抖音、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进行内容推广。另一方面,数字化体验项目建设滞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较少,线上文化活动多停留在“直播演出”等基础形式,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

(三)专业人才短缺与队伍稳定性差

群众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着人才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策划人才不足,多数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活动创意设计、市场分析等能力,难以策划出符合现代审美、贴近群众需求的文化项目;二是技术型人才匮乏,既懂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线上文化产品制作质量低下;三是传承型人才断层,部分传统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因收入低、发展空间有限不愿入行,造成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四)群众参与度分化与需求匹配失衡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呈现明显的年龄和阶层分化。中老年群体是传统文化活动的主力,而青少年、新兴职业群体的参与率较低。年轻人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更偏向个性化、互动性和科技感,但现有项目难以满足其期待,导致参与意愿薄弱。部分文化机构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设计活动,忽视群众的真实需求,与群众需求脱节,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三、现代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内容创新

各地应系统梳理区域内的非遗技艺、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通过现代艺术手法进行创新性转化。例如,云南丽江将纳西族东巴文化与现代插画结合[3],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和数字绘本。建立“本土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创作者提供素材支持,避免内容同质化。

(二)传播创新

构建“两微一抖一快 + 本地生活平台”的传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内容形式。对青少年群体,制作非遗技艺短视频、文化知识挑战赛等轻量化内容;对中老年群体,推出线上戏曲直播、健康养生讲座等实用内容。例如,利用 VR/AR 技术打造“云端文化空间”,如线上虚拟博物馆、数字剧场等,实现“线下体验 + 线上延伸”。

(三)形式创新

打破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边界,开发复合型活动形式。文化 + 体育方面,可举办“民俗运动会”,将舞龙、赛龙舟等传统项目与趣味运动结合;文化 + 科技方面,开展“AI 艺术工作坊”,让群众体验人工智能绘画、数字雕塑等新技术;文化 + 商业方面,如泡泡玛特 MEGACOLLECTION 快闪店通过传统雕花工艺与现代快闪店的设计相结合,展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也创新呈现了独特的潮流文化表达方式 [4]。社区可开展“沉浸式民俗日”,组织居民穿戴传统服饰、参与民俗仪式,让文化体验更具代入感。

(四)保障创新

引进文创策划、数字技术等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开设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定向培养;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创新能力研修班”,学习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等技能。建立“文化志愿者库”,吸纳设计师、大学生、退休艺术家等参与服务,弥补专业人才不足。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设立“群众文化创新基金”,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通过 PPP 模式引入企业参与文化场馆运营、活动承办 [5]。鼓励社会组织捐赠,对赞助群众文化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品牌宣传等回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格局。

四、结语

现代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关系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更与国家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从满足民众日益多元的精神需求,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到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群众文化创新的价值在多个方面得以彰显。我们应始终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既要坚守文化根脉,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勇于拥抱变革,吸纳先进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 群众文化创新的谋与进[J]. 文化产业,2025(20):34-36.

[2] 张译心 .“非遗活化”上演跨国艺术盛宴 [N]. 青岛日报,20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