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调查研究
马艳波 程跃
1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2成都外国语学院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年校级教改项目《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336)阶段性成果;四川轻化工大学2024年校级教改项目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4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艳波(1984-),女,硕士,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日语教学法,程跃(1982-),男,学士,成都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日语教学法。
[摘要]《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以“隐性”为原则,从思政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四要素出发,探索了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实践教学之后,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学生对思政教学现状的认同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以“隐性”为原则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辩论、表演等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可以用短视频等直观方法做补充。评价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可将思政内容融入主观题中,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同时注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补充,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调查研究
近年来,课程思政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思政研究正朝着更加系统、深入和实践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起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和优化。研究不仅从宏观关注内涵、原则、内在机理等维度的课程思政理论构建,还涉及了课程思政的组织与支持体系、教师发展、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中观层面的机制设计。同时,微观层面的课程实践探索也更加系统化,关注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但是但目前仍存在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效能、教学改革科学性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实证数据支持[1]。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作为日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属于文学类学科。根据《日本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改革的思路,在理解日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指导纲要”)中的文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和日语专业教学指南的素质要求,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进行交叉、比对和耦合,构建了在教学全过程中挖掘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相关的价值范式。确立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进行文本重构,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生平,分析文本的创作主题,赏析文本的艺术特色。通过读解与赏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2]的思政目标。因此,笔者依托校级教改项目,以《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为对象,以隐性教育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最后通过过程考核做出科学地、合理地课堂评价,并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实证调查。
一、问卷设计
基于《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笔者在某高校日语专业2021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然后采用问卷星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8份问卷,回收了108份问卷。
本调查参考了詹志颖等[3]和杨东英等[4]的问卷调查项目,并进行了专家咨询,围绕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态度,学生对实践课程《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认同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认同度、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认同度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的认同度五个维度,基于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置了25个问题,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和很不符合依次赋予1-5分。若该题平均分数值越低,说明就越接近非常符合。标准偏差越小,说明数据结果比较集中。问卷的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数据分析,其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64,说明这份问卷在测量所涉及的概念或变量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此外,KMO值为0.897,巴特球形值为3308.148,df为300.000,表明因子分析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态度
关于课程思政进课堂,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层面在不断地建设与推进,校内的横幅标语、与教师的交流,令学生对课程思政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因此,即使整个课程思政建设中秉承“隐性”的原则,这也是一个不能避而不谈的问题。在《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和内容重点,因此本问题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课程思政内容开展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关于学生是否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以及认同职业理想和道德对未来学习、工作有价值的平均值均为1.3多,标准偏差也都在0.7左右,说明学生对于这四项思政的内容都十分了解。只有关于了解国家宪法、法治制度的重要意义的平均值为1.472,标准偏差为0.775,数值相对于前几题略高。即便如此,也可以判定学生比较了解该项内容。同时,根据童洪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思政认知因素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说明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宪法和法制教育、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职业理想和道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5],这为课程思政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了解国家宪法、法治制度的相关问题得分相对其它几项略高,也为思政课程提醒,在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中,需要强化国家宪法、法制制度方面的学习。另外,关于学生是否意识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融入了思政的相关问题的平均分为1.315,一方面说明本门课程的思政环节取得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思政内容,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关于《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是否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平均分为1.463,偏差为0.798,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持赞成态度。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十分了解,情感态度上也愿意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
(二)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程选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认同度
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按照前文确定的思政范式,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出发,选定了《罗生门》、《要求繁多的料理店》、《山月记》和《饲育》几篇小说,从作者生平、作品主题等多个侧面挖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自由、平等、无私奉献、心理健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入,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相关问题的平均分均在1.3多,且标准偏差均在0.7左右,说明思政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也与上述思政认知和态度的问卷结果正相关。说明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情况下,确实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
(三)学生对《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认同度
关于课程思政的方法,为学生设置了7个问题。在整个《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的设计上,都遵循“隐性”这条原则。张敬源、王娜指出,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不同,外语“课程思政”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在学生无意识心理状态下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否则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6]。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在《罗生门》中对“家将扒老妪衣服的行为是否正确”进行了辩论,对《要求繁多料理店》进行了话剧表演和《不畏风雨》进行了诗歌朗诵,对其它作品进行了发表。并在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后,针对思政内容点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与评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话剧、辩论、发表三种思政教学方法的认同度均在1.5分以内,且偏差维持在0.8左右,说明学生对于这三种思政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但是从数据趋势看,平均分按照话剧、辩论、发表的顺序递增,说明学生更倾向于简单的操作,不愿意进行过于复杂的逻辑思考。但对于适当的点评持非常支持的态度。因为秉承“隐性”原则,问卷中关于课后发放微课课件和案例分享的思政方法在本课程中并未使用,是参考杨东英等人的问卷调查[7]选项做的补充调查,平意料之外,这几题的均值在1.2多,学生持非常认可的态度。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直接、直观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反思。但同时,学生对“不做讲解,学生自己挖掘”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否定观点,平均值2.111,偏差1.329,在整个问卷数据中,是最突出的存在。童洪志的调查结果也指出,课外参观法、影视演示法、示范教学法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教师采用这3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效果,而采用自主学习法、实习作业法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效果负向影响显著,说明教师采用这2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其效果[8]。
(四)学生对《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认同度
关于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共设置了4个问题。《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为考查课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采用过程考核。从数据结果来看,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操作简便的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较高,但是随着考核方式的复杂化,即感想文、小论文、期末考试,学生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尤其是期末考试这种方式,平均值为1.861,偏差值为1.212,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采取此种考核方式。同时,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践中,感想文和小论文二选一,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感想文。
(五)学生对《日本文学作品选读》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的认同度
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从内容和进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指导纲要》中,将课程思政定性为隐性教育。所以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始终坚持“隐性”这个原则,崇尚过程的自然性,把课程思政融合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从数据反馈来看,相关问题平均分为1.3左右,偏差值为0.6多,说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非常认可,认为教师所融入的思政元素是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自然延伸,且未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可以继续保持。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以“隐性”为原则,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了全过程的课程思政。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该课程建设的教学现状和效果认可度极高。说明这种“隐性”的课程思政方式取得了成效。具体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比较了解,但是法制教育部分略显薄弱。在专业课程中意识到了思政内容的融入,也认为有必要融入。《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中采用的辩论、表演、发表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除此之外,观看短视频、案例教学等直观方式也受到学生的青睐。小论文、感想文、课堂讨论的评价方式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对于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部分学生有异议。从学生视角来看,学生倾向于简单化操作。
(二)启示
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始终要坚持以“隐性”为原则。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等体验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和体验,自然地生成对思政元素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甚至转化为行为实践。同时可辅以短视频、案例等直观方法,但要注意过程的自然性和时间的控制。思政内容是知识点的自然延申,避免两张皮,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即可,不能耽误课程正常进度。评价方式上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期末考核以主观题为主,可以融入到写作、阅读等环节,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来看,法制教育内容相对薄弱。但在类似文学类的课程中,不易挖掘宪法与法制方面的思政要素,这就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通向同行作用,实现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
[参考文献]
[1]潘杨福,李款,徐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 Space的计量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0(9):17-19.
[2]马艳波,程跃.《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5).
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成都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04677.
[3]詹志颖,付蓉,江艺羡,等.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的认知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1):66-69.
[4][7]杨东英,杨东益,梁伟智.高校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认同度调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24-28.
[5][8]童洪志,冉建宇.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重庆本科院校的调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39(02):117-128.DOI:10.13743/j.cnki.issn.1009-8135.2023.02.011.
[6]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17(05):15-20+29.
陈理宣,董玉梅,李学丽.课程思政的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8):80-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