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建筑碑刻壁画看“二仙”传说
常红川
陵川县文旅康养产业服务中心 山西晋城 048300
一、二仙信仰
二仙信仰以二仙庙为基础 , 向四周区域传播扩散 , 吸引信徒 , 逐渐形成了以陵川县北与壶关县交接处的紫团山一带为核心的区域信仰网络 , 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 , 二仙信仰的传说在某些地区也发生了本土化的改变。关于“二仙”信仰在“二仙庙”碑刻中留有大量相关文字资料,基本可以知晓其发展历程。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陵川县现存“二仙庙”有 23 座,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3 座,“二仙”信仰是晋东南地区独有的地方性信仰,在县城周边有着广泛而持久的信众基础,属于地方性信仰,千百年来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是二仙庙庙会的日子。二仙本是两位民间普通女子,祖辈从陵川几经搬迁至陵川县北与壶关县交接处的紫团山一带。父亲名乐山宝,母亲杨氏不幸早逝,继母李氏对二女“酷虐害妒”,但二女对其仍孝敬有嘉。在去世后,因“至孝感天”“飞升成仙”,由此成为地方保护神,千百年来民众对其祭祀绵延不绝,形成了以其祭祀仪式为显著特征的二仙信仰民俗文化。
二、南神头二仙庙碑刻壁画遗存状况
1. 碑刻记载推测壁画年代
绘制年代在墙壁上没有留下题记,但是从庙内现存两方重修碑刻文字信息基本可以确定。 由勒石于清康熙十七年的《重修二仙庙碑记》内容可知除了大殿的基础构建外,庙内各殿宇基本都是这次所建,并有“彩绘殿宇、☐塑金躯”。
由大清道光二年《重修二仙庙碑记》可知“大殿依旧更新”,又有“彩绘殿宇,金粧佛像”及画工姓名的记载。 从碑刻文字记载可知,在这两次重修工程中都曾绘制壁画,而第三次 1850 年仅增建了三圣祠,没有绘制壁画的记录。大殿内现存东西山墙两幅壁画从绘画风格及色调来看明显不是同一画工、同一时期所绘,而且从呈色看东山墙壁画明显要早于西山墙壁画。因此,通过与重修碑刻文字的比对推测,东山墙壁画应该绘制于康熙十七年这次重修工程,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而西山墙壁画则可能绘制于道光二年的重修工程,距今也有整二百年的历史了。
2. 壁画内容
(1)东山墙壁画《二仙显灵助军图》
东山墙壁画以水墨绘制的山林作为画面背景,描绘二仙娘娘在北宋时期显灵给宋军提供粥食的神话传说故事内容。画面上方中间部位,二仙娘娘头梳高髻,面目清秀,柳叶眉,弯月眼,樱桃小嘴。上穿大红衣衫,内衬圆领绣花衣,下配白色高腰长裙,领袖黑白滚边,坐于山间苍松之下,正在招呼士兵们用餐。在二仙面前,摆放炉灶,有锅、水壶等灶具。锅灶前面,一个士兵与一位将军席地而坐,一手端碗、一手拿筷,边交谈边吃饭。灶具右边一士兵正端碗过来蹲下盛饭,后面还有两位士兵紧随而来。灶具左边一士兵正双腿跪地面向二仙拱手作揖,似在对二仙显灵送粥表达感谢。画面下方,一员大将自己吃饭的同时,还不忘牵马饮食。画面左上方,一士兵跪地,左手举着旗子,回身指向右方画面中心部位,似向跨马前来的将军汇报前方战场正在发生的离奇事件。画面右下方一士兵手举文书快马加鞭而来,似前来传达旨意,后有一兵卒紧随。另外画面的下方还有几位士兵似在为大部队巡逻放哨。 整个画面以全景式构图方式,围绕“二仙显灵助军”的神话故事有序展开。
(2)西山墙壁画《群仙祝寿图》
西山墙壁画也是以二仙娘娘为中心,描绘天空、海上、陆地三路神仙前来朝贺的盛大场面。仙台依山而建,从画面下部中央拾级而上,二仙身穿大红衣袍,披挂云肩,头挽高髻,头戴宝冠,端坐于仙台之上,相视对谈,似在等待各路神仙的到来。仙台之下波涛汹涌,海上神仙向仙台方向缓缓而来。刘海手提钱串,骑坐金蝉,戴笠老翁稳坐蚌壳之中,一蓝衣神仙手持书本,乘坐在漂浮的枯树枝上,枝头还悬挂着书卷;身穿绿袍的神仙正乘坐在一条红色的大鲤鱼背上缓缓而来。天空蔚蓝,云雾翻滚,两位神仙头戴直角幞头,纵马奔驰而来;再右侧邻近仙台处,是白发、白须、大脑门的寿星老人。画面下端陆地部分,从左往右,第一位是身穿绿袍,坦胸露腹,后背大葫芦的铁拐李;紧接着是身穿红袍,手捧竹编食盒的寒山;再向右是一位身穿蓝袍、手握浮沉的神仙,身后一鬼面人物及仙鹿随行。此仙人应为吕洞宾,在八仙故事中,有关吕洞宾的传说最多,相伴之鬼怪正是吕洞宾度化成仙的柳树精。在古代用于精英阶层祝寿场合的八仙祝寿、八仙过海等图像中此人物出现较少,但是在民间塑像及插图中经常出现,这也是民间壁画的民俗特性所在。台阶右侧两位仙童肩挑花蓝向仙台走来,最右侧是脚踩祥云、手持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三、“二仙显灵助宋军”在“二仙”传说中的重要性
段友文先生在《晋东南二仙传说信仰内涵的三次转变及其社会文化图景》一文中,对这则故事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故事的产生源于当时宋夏间的紧张格局和战争环境,宋军攻夏遭遇不利以及晋东南作为重要支边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氛围。宋军在攻打西夏期间应该是得到了晋东南官绅、百姓的资助,致使宋军度过危机。据此可知,这是一次基层社会助力国家战事的“忠义”行为。在“神道设教”的社会背景下,地方社会将这一善举归功于地方保护神二仙。由于人的谦卑及对神的敬畏之心,常将人为努力做成的事情归功于神助,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常有之事,像助军打胜仗这样的国家大事更得是神灵相助才可为,因此,此事件演变成为地方神灵对国家的“孝忠”行为。
四、结论
二仙庙是民间二仙信仰重要的载体 , 二仙庙数量的多少、规制的宏阔与否都是这个信仰兴衰成败的直接体现。二仙庙较多地分布在商业集镇、交通沿线和地方村社等附近区域 , 因为这些地区能够为二仙信仰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商业、交通和人口条件。基于二仙信仰的辐射 , 陵川南神头二仙碑刻、壁画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型,但是碑刻和壁画题材的选择与鲜明的“忠”“孝”思想紧密相关。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比较完整统计分析出以陵川、壶关为双中心向周边辐射扩散的祭祀圈 , 成为晋东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二仙庙。二仙庙在区域的空间流布及演剧空间的变化也反映出从宋到清演剧活动在庙宇空间内地位的上升以及明清时期演剧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重修二仙庙碑记》,清康熙十七年(1678),碑现存于陵川县潞城镇石圪恋村南神头二仙庙。
[2]《重修二仙庙碑记》,清道光二年(1822),碑现存于陵川县潞城镇石圪恋村南神头二仙庙。
[3] 《乐氏二女圣德之碑》,后周显德三年(956),碑现存于陵川县平城镇苏家湾村。
[4] 段友文、刘金蕾:《晋东南二仙传说信仰内涵的三次转变及其社会文化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14 年第 2 期。
[5] 王守恩:《论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世界宗教研究》,200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