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笛曲《幽兰逢春》的美

作者

刘大为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一、赵松庭先生与《幽兰逢春》

赵先生是我国竹笛制作创作、研究领域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竹笛艺术的一代宗师”。他的贡献远超演奏与创作领域,其弟子戴亚、詹永明、王次恒等多位老师,现如今都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教育家。他打破南北笛派的壁垒,提倡“以情驭技”的演奏理念。他创作的《早晨》、《三五七》、《鹧鸪飞》等作品,都已被列入中国竹笛经典作品的行列。

1956 年,赵先生参加了首届全国音乐周活动。活动结束后,周总理接见了赵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当时的知名音乐人士。在接见晚宴上,赵先生演奏了笛曲《早晨》。由于过于紧张,他没能发挥出完美的水平,但周总理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

《幽兰逢春》这首曲子的主要创作灵感,正是源于对周总理的缅怀。到了 1979 年,赵先生与曹星老师共同完成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这也是赵先生的最后一首作品。曲名中的“幽兰”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而“逢春”则寓意的是重生与希望。赵松庭先生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创作过程中,赵先生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与精湛的技艺,使得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二、植根民间戏曲

赵先生在其笛曲创作中广泛汲取民间戏曲的精华,大量融入戏曲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他将昆曲的婉转、顿挫、悠扬与婺剧乱弹的奔放风格巧妙结合,使笛子的南北风格相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赵派”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旋律的构建上,更渗透在乐曲的情感表达与节奏处理之中。赵先生通过对民间戏曲的深入研究,提炼出了其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笛曲创作中。

赵先生的笛曲不仅深植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更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他在创作中巧妙地将民间戏曲的精髓与笛曲相融合,使得每一首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性。听众在聆听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到古老戏曲的韵味与现代音乐的激情在笛声中交相辉映,激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的“赵派”笛曲风格,在中国音乐界独领风骚,并赢得了国际音乐界的广泛赞誉。

在引子部分当中很明显借鉴昆剧《金雀记·庵会》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节外生枝,加入大量的叠音、气镇音,模仿昆剧声腔感,增加顿挫感。并且通过强弱对比,将昆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赵先生还巧妙地融入了婺剧乱弹的元素,使得整首笛曲在保持昆曲细腻韵味的同时,又不失豪放与激情。这种南北风格的完美融合,不仅展现了赵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更让《幽兰逢春》这部作品具有了跨越地域、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在演奏技巧上,赵先生也是下足了功夫。他通过精湛的指法和气息控制,将每一个音符都演绎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昆曲的婉转柔美,又展现了婺剧的粗犷豪放。特别是在处理叠音和气镇音时,他更是将昆剧的声腔感模仿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戏曲舞台之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艺术韵味。

此外,赵先生在演奏中还特别注重音色的变化与统一。他通过调整吹奏的角度和力度,使得笛声时而清脆悠扬,时而低沉婉转,与乐曲的情感起伏完美契合。这种细腻而丰富的音色变化,不仅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也让听众在聆听中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艺术体验。同时,赵先生还巧妙地运用颤音、滑音等技法,为乐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韵味,使得《幽兰逢春》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快板部分巧妙地融入了昆曲元素中的过场音乐。作为戏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过场音乐对戏曲的结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曲的快板段落中,过场音乐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喜悦与欢快的情感氛围,将曲子推向高潮,充分表达了作曲家的情感。听众在此处能体验到一种宏伟壮丽的听觉盛宴,使得曲目结构更加完整,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从整体上看,本曲巧妙地融合了昆曲的元素,展现了昆曲独特的美学特质,全曲呈现出一种深邃而感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触动了听众的心弦。昆剧之美,还体现在其古典而朴素的风格上,本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全曲旋律简洁而不失优美,朴素的旋律让人仿佛嗅到了兰花的芬芳,引人无限遐想。

三、多种细节汇聚

在前文中提到,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以缅怀为主题,曲中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兰花在经历严冬之后,于春天绽放新生,香气四溢,芬芳无限。这不仅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而且意境悠远,引人共鸣。

兰花亦可象征赵先生本人。《幽兰逢春》的旋律走向,实际上反映了赵先生一生的缩影。在深入了解赵先生的生平之后,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层次。通过作者的写意手法,我感受到了赵先生对竹笛艺术以及音乐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他高尚的品格。

这首曲子的美妙之处,在于其传神的表达、温婉的气质和生动的气韵。曲中的写意手法成功地勾勒出兰花的超凡脱俗,展现出一种孤寂之美、一种自得之美,以及君子般的高洁品格。

此曲采用 C 调曲笛演奏,其音色在低音区深沉而饱满,同时高音区则明亮且通透,完美契合了曲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主题。曲中音色之美,体现在其深沉而内敛的特质,营造出一种典雅、如泣如诉的听觉体验。演奏时,气流的角度不宜过于前倾,低音区的音色需保持浑厚与充实,这对演奏者的技巧和基本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主旋律的音色典雅而深情,音乐语言的表达充满情感。演奏者需精准控制气息,灵活运用口风与气流,以实现力度的自然变化。追求“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音色效果,使情绪的表达达到极致。

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在演奏“1、3”这两个音时,需要降低气流的角度,以产生更为低沉的音色,与主题相呼应。

这首曲子超越了南北派别的界限,融合了北派的剁音、吐音的颗粒感,同时吸收了南派的叠、打、振、颤等技巧,成为集大成之作。

通过叠音、打音、剁音的运用,乐曲增加了节奏的顿挫感和声腔的模仿感,使其风格更加鲜明。虚指颤音技巧在强音上的应用,增强了强弱对比,更有效地传达了情感。这使得听众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演奏技巧所带来的独特效果。

此外,曲中还运用了赵先生首创的循环换气技巧。在开头部分采用循环换气,使得乐句流畅连贯,气势磅礴,长音段落则营造出深沉的听觉体验。

快板部分大量运用技巧,提升了乐曲的吸引力,增加了演奏难度,使主题内容得到升华,最终成就了一首经典且历久弥新的竹笛佳作。

综上所述,赵先生通过笛声的起伏变化,将兰花在春日里绽放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将人带入那片兰花盛开的幽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种在技法上的精湛与细腻,无疑为《幽兰逢春》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部难得一见的音乐佳作。

《幽兰逢春》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源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它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赵先生还为其注入了高远的写意精神。在演奏技巧上,此曲的难度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在笛曲《幽兰逢春》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昆曲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它在审美和意境上增添了诸多雅致,犹如在中国古典艺术这片沃土中绽放的芬芳“幽兰”。这部作品的艺术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永恒的音乐价值。然而,尽管目前中国笛曲艺术的研究成果丰富,文献和论文众多,但在美学和文化等多角度的探讨上仍显不足。因此,从大文化的视角进行归纳和总结,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用于表达个人理想,用韵律展现个人希望,将更有利于民族艺术事业的发展。

《幽兰逢春》是我极为钟爱的竹笛作品之一,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其价值内涵,以便更好地诠释演绎它。这部作品就像我们的人生,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与磨难,终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笛艺春秋 [M]. 赵晓笛 , 主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

2. 笛子很小世界很大 . 张维良 . 乐器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