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作者

韩志锐

乐亭县图书馆 河北省唐山市 063600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塑造和行为引领上与企业文化具有天然契合性。当前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形式化、与员工实际脱节等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既是提升企业凝聚力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实践

(一)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使命的结合

构建企业文化的首要步骤是明确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指引,企业得把它转变为企业的愿景与使命,企业可把“诚信、责任、创新、共赢”当作核心价值理念,其中“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相呼应,“创新”跟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符,利用宣讲大会、主题训练和制度构建,让这些价值观念成为员工在日常工作里所依照的行为规范,既能够保障企业发展路径的正确性,又能在员工心里构建起和国家、社会相契合的价值认同感。

(二)党员示范与先进典型的带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里,典型人物所发挥的作用无可取代,企业能够借助塑造党员先锋、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这类先进榜样,起到示范带头效果,在制造行业的企业里,挑选一线工匠类人才当作宣传范例,不仅可以传达“敬业、奉献、创新”的精神,而且可以让员工感受到来自身边榜样的激励力量,企业需关注对典型人物事迹的宣扬,利用视频、案例分享活动、内部刊物等多元化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三)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

为让思想政治教育不空洞,就得依靠文化活动实现“落地”,企业可将员工的兴趣爱好与工作实际状况相融合,举办富含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党建相关活动里推行“主题党日 + 文体拓展”,将理论方面的学习与团队之间的协作相融合;把思想教育元素添加到节日文化里,像在“劳动节表彰大会”上宣传劳模精神;在红色教育活动中,让员工去参观革命根据地或者观赏红色电影,启发员工从历史过往中汲取精神养分,采用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办法,既增加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又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四)品牌与社会责任的延伸

企业品牌不只是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展现,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载物,企业可凭借履行社会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社会实践里,积极投身公益事务、乡村振兴工程、环保实践,让员工投身实践去体悟“责任、担当、奉献”的精神,企业的品牌传播应当与国家战略协同共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广告宣传内容、产品文化底蕴和服务理念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品牌文化相统一,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制度实践

(一)组织保障机制

企业党组织需在制度规划里清晰界定自身发挥政治核心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经营进行有效打通,国有企业可开展“党建入章程”行动,把党组织的决策权力和监督权力纳入企业治理体系,促使党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互协同,达成政治引领与业务发展的深度契合。民营企事业单位能够探寻灵活的机制举措,像是创建“党群服务中心”,跟工会、团委一起担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携手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需借助制度化的举措,让教育内容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员工和每一个岗位,避免部门或人员出现与整体脱节的现象。要打造一个纵向贯穿到底、横向覆盖到边的责任架构,清晰界定各级管理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具体职责,在考核过程中,部门经理除了要留意业务方面的指标,还得对本部门员工思想教育的实施状况负责,定时开展学习沟通与经验共享。企业还可利用例会制度、述职报告这类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定期的汇报与反馈,构建闭环管理模式,保证各项工作都能真正落实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做到有安排、有实施、有核查、有回馈,切实达成制度化与常态化的目标,构建起长期稳固的管理体系,进而不断改进与提高[1]。

(二)教育制度化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若想摆脱“运动式”模式,就得将其纳入企业的制度范畴,构建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架构,新员工着重培养文化认同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中层干部把管理观念和责任意识当作关键,高层管理人员则看重战略思维与家国情感,全面展现各层级的教育侧重点和需求,又考虑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增强。带动学习途径多样化,除常规的讲座之外,还可以推出“岗位微课堂”,安排党员骨干轮流依据自身工作阅历讲解价值理念,强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际成效,同时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组织各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学习,激励员工交流岗位上的经验和成功事例,推动思想的沟通与协作方面的创新,强化考核评价机制,企业能够借助问卷调查、线上学习积分、个人感悟分享等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绩效考核关联起来,保证教育得以落实[2]。

(三)传播与创新机制

信息传播是增强教育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全面借助数字化方式,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把“学习、交流、考核”融合起来,达成全体人员的覆盖,切实提高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参与比例,与此同时方便对教育效果开展统计与分析工作,为内容的优化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可以创建企业学习 APP,创建积分排名榜单,促使员工借助“打卡学习”收获荣誉感与参与动力,并且唤起内在动力与学习积极性,充分借助短视频、直播等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直观、好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员工,增添信息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针对年轻职工群体,还可以引入互动性颇强的活动,像线上辩论赛、企业文化知识比拼赛,利用寓教于乐的手段提高参与度和学习兴致,激活创新思维,也可以探寻“沉浸式”体验,像运用 VR 技术创建企业文化馆或红色教育基地的虚拟游览项目,使员工在互动情境中强化对价值的认同,进而加深对文化的印象,同时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四)激励与考评机制

若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转变为员工主动做出的行动,就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的激励系统,从物质激励的角度出发,企业可以创建专项的奖励基金,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里有出色表现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发放对应的实物奖品或者奖金,提升激励作用并激发竞争氛围。在精神鼓励层面,企业应打造“人人争先”的企业文化环境,像设置“企业文化之星”“最美奋斗者”这类荣誉称号,还在年会、宣传平台上给予公开赞誉,以此形成榜样的示范效果,同时唤起员工内心的荣誉感,企业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职业发展深度关联起来,就像在进行晋升操作、开展评优活动、选拔骨干成员时,将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当作关键参考依据,让教育和职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这既可以增强员工的荣耀感与认同感,又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促进个人成长以及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业务发展同步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企业能够在凝聚员工思想共识、提升文化认同的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3]。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未来,企业应不断创新内容与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深度嵌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露露 . 企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1,(09):205-206.

[2] 高文娟 , 许杰 .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微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 [J]. 东方企业文化 ,2021,(S1):23-24.

[3] 芮明珠 . 论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