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李江江

黄站镇中心小学 432802

1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观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1.1 教育学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需依托真实自然情境,让学生在亲自观察、体验中形成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观察力从具象向抽象过渡,低年级侧重感官直接感知,高年级逐步发展出有序观察和归纳能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提示,教师需通过示范引导、工具支持等支架式教学,助力学生跨越观察能力的发展障碍,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1]。

1.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探究与实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明确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现象”。人教鄂教版教材紧扣课标,低年级以“认识动植物特征”“感知天气变化”等主题培养基础观察习惯;中高年级通过 “观察植物生长周期”“探究昆虫行为”等项目,强调观察的持续性、系统性和记录的规范性。课标同时要求教学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发现问题,将观察与思考、实践相结合,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

1.3 自然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自然观察能力由多维度要素构成,核心包括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客观性和反思性。目的性即明确观察任务,如人教鄂教版中“观察树叶的形状”需聚焦叶缘、叶脉等关键特征;条理性体现为观察顺序的合理性,如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逻辑;客观性要求如实记录现象,避免主观臆断,教材中“观察日志”的设计即强化这一要素;反思性则是在观察后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如通过对比不同植物叶片特征引发“为什么叶片形状不同”的深度思考,四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科学观察的完整能力体系[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

2.1 目标分层:依据学段设计阶梯化培养目标

低年级(1-2 年级)聚焦兴趣激发与基础方法,目标为“能运用感官观察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如在《认识植物》单元中,通过观察校园花草的颜色、形状,学会用简单语言或图画描述特征,培养观察的主动性。中年级(3-4 年级)侧重有序观察与工具使用,目标为“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并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辅助”,例如《昆虫的特征》单元中,指导学生从头部到腹部逐步观察昆虫形态,借助放大镜记录细节,形成有条理的观察习惯。高年级(5-6 年级)强调深度观察与问题探究,目标为 “能持续追踪观察并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如《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通过长期记录豆苗生长数据,对比分析光照、水分对生长的影响,培养观察的持续性与反思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

2.2 内容优化:挖掘生活化、本土化自然观察素材

课堂内依托校园资源开发主题,如结合《校园里的植物》单元,建立“班级种植角”观察多肉植物生长,记录叶片变化;利用教室窗台设置“天气观测站”,呼应《认识天气》单元内容。课堂外链接生活场景,设计家庭观察任务,如《食物的变化》单元中观察馒头发霉过程,《动物的行为》单元中记录家养宠物的活动规律。融入本土化资源,针对不同地区特色补充内容,如农村学校增加麦田害虫观察,城市学校开展公园鸟类栖息观察,同时结合语文“观察日记”、美术“科学绘画”设计跨学科任务,让观察内容从教材延伸到生活,增强学生对本土自然环境的感知与探究兴趣。

2.3 方法创新:多样化教学策略助力有效观察

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提升观察有效性。情境驱动法激发动机,如在《谁住在水里》单元创设 “小河水质侦探” 情境,引导学生带着 “水中生物如何生存” 的问题观察水体生态。示范引导法规范流程,教师结合《植物的叶》单元示范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顺序,先看叶片整体形状,再观察叶脉、叶缘细节,并用 “观察三步法”(看、摸、闻)进行演示。工具赋能法拓展维度,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温度计等工具,在《岩石的特征》单元中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纹理,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环境温度。合作观察法培养协作能力,在《蚂蚁的社群生活》单元中组建小组,分工记录蚂蚁觅食、搬运等行为,通过小组汇报整合多角度观察结果,让观察从个体行为升级为合作探究,提升观察的全面性与深度。

2.4 评价完善:构建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涵盖四维度:观察态度(如是否主动参与)、方法运用(如顺序是否合理)、记录质量(如《观察日志》的完整性)、反思深度(如能否提出问题)。评价方式采用 “档案袋 + 表现性评价”,档案袋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绘画、数据表格等过程性资料,如《种子发芽实验》中的每日记录;表现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汇报、观察成果展示等方式开展,如让学生分享 “植物生长报告”。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侧重方法指导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反思不足、互评学习优点,家长反馈家庭观察表现。评价结果以“成长星级”形式呈现,不强调优劣,而是标注进步点,如“本周观察顺序更清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激发持续观察的动力。

结语

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长期任务,需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目标分层明确方向、内容优化贴近生活、方法创新激发兴趣、评价完善关注成长、环境保障提供支撑的协同路径,能有效助力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依托人教鄂教版教材的系统性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观察方法,更能在自然探究中培养好奇心与思考力。

参考文献

[1] 李莹 . 引入自然笔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 [J]. 学园 ,2021,14(08):28-29.

[2] 袁峰 . 如何通过科学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J]. 科学之友 ,2025,(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