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
吴静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6264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良好的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连接。通过多样化情境设计,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焦虑,增强学习体验的愉悦感。探索情境教学与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将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产物,而非被动接受的结果。该理论强调学习应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进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实现意义建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概念和知识体系。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知识迁移,最终实现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与情境的不可分割性,认为思维和学习是情境化的活动。该理论指出,知识是存在于情境中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实现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
(一)生活化情境的深度构建策略
生活化情境创设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点,构建真实可信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可选择购物计算、时间规划、测量活动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情境载体。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角色,通过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实际操作,理解小数运算的实际意义。情境设计要注重真实性,使用真实的商品价格标签、购物小票等教具,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同时要把握数学本质,避免情境过于复杂而偏离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情境中能聚焦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游戏化情境的创新设计方法
游戏化情境设计要充分利用儿童喜好游戏的天性,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规则和环节中。可以设计数学闯关游戏、数学棋类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以设计寻宝游戏,让学生根据方位提示寻找隐藏的宝藏,在游戏中掌握方位概念。游戏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平衡,设置适当的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要建立明确的游戏规则和评价标准,确保游戏过程有序进行,并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情境的现代化构建途径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情境。通过动画演示、虚拟实验、交互式白板等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展示几何体的展开与组合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多媒体情境设计要注重交互性,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和探索,而不是被动观看。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确保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
(四)问题驱动情境的深度实施策略
以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为核心,创设激发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可以创设班级身高调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问题情境的实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多种解题策略的尝试和交流。
(五)情境评价与反馈的优化机制
建立与情境教学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小组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内容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数学思维、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及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在各类情境中的学习轨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有效的评价反馈,促进情境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结束语
情境创设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兴趣培养途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该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情境设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未来应加强情境教学的资源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数学教学向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持续优化情境教学模式将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艳红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J]. 教育界 ,2024,(10):95-97.
[2] 杨琳 . 小学高段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24.
[3] 程建中 .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0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