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窦晓洁 杨园园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家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

新文科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背景对大学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转型升级。

传统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适应新文科背景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课程目标仍停留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层面,未能充分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设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二)课程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

课程内容方面,大多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主,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较少,跨学科融合程度低。同时,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时代感和前沿性,与当前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动态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知识的需求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虽然部分高校引入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现行的大学外语课程评价体系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量。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难以有效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三、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目标,聚焦综合素质培养

结合新文科理念和国家战略需求,重新定位大学外语课程目标,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纳入课程目标体系。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使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二)优化课程内容,推动跨学科融合

1. 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在课程内容中系统融入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开设 “外语与国际政治”“商务外语与跨文化管理” 等课程,实现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2. 融入时代前沿内容:及时跟踪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动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保护、全球治理等前沿话题纳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 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在介绍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同时,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推广项目式教学:以具体的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交流、跨文化合作等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场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强化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合作表现等纳入评价范围,建立常态化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2. 实施综合性评价:从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五、结束语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虽然在构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岩。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 (01):4-9.

[2] 王守仁。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J].外语教学,2020,41 (03):50-54.

[3] 张文忠,徐锦芬。新文科建设与外语教育创新 [J]. 现代外语,2020,43 (03):305-310.

[4] 王海啸。新文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 [J]. 中国外语,2020,17 (03):4-10.

[5] 蓝仁哲。新文科建设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创新发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 (04):547-556+640.

窦晓洁 1989.9 女 汉族 河北省定州市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翻译,日语教学

杨园园 1984.12 女 汉族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翻译,日语教学

2024 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24YYJG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