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标识运用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实践
杜晓婉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51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强国建设和打造“大思政课”的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已成时代发展的重大议题,虽然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固有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教学内容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授课方式仍然采用单方面的灌输形式,缺少互动性和情境化的设置,这使得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践应用价值急需得到改善,怎样把那些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们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的内容,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完成育人任务,这是当下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地域文化标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1.1 增强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
把地域文化要素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可以冲破传统理论讲述的抽象限制,加强直观性和亲和力,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故事,民间艺术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元素展开思想教育,这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则,又唤起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冲破了单纯概念灌输的框架,转向具有文化底蕴的实践体验活动,既改良了课堂互动效能,又极大提升了教育效果和文化渗透力。
1.2 筑牢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根基
把地域文化标识放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既可以给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赋予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达成文化自信创建的关键途径,文化自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和全面掌握之上的,家乡的历史文脉,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关键因素,形成了个体早期文化认知的重要根基,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其情感趋向和价值认同,思政课程可以引领学生去识别并解读身边的文化符号,凭借乡土风物的情感联系慢慢加深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这样就把宏大的家国故事具体化成可感可触的乡愁记忆和民族情感,进而冲破传统说教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变成深层次的精神补给,为学生塑造起稳固的思想根基[1]。
2. 地域文化标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2.1 内容挖掘与转化路径
内容挖掘与转化属于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它实质上就是把地域文化资源系统地转化为符合思政课程需求的教学素材,这一过程首先要全面梳理本地文化资源并准确筛选,创建起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综合标识体系,涉及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杰出人物事迹,传统技艺以及地方文献等主要要素,在此基础上要深化教育阐释工作,不能简单拼接素材,而是按照思政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以及伦理规范,重点在于做到有机融合,把筛选出来的内容精准地嵌入教材相关章节的主题框架当中,凭借区域历史文化叙事来阐释国家发展脉络,用鲜活案例支撑理论观点,进而完成从文化素材到教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2.2 教学方法与形式创新路径
地域文化标识融入思政课的主要路径是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冲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固有约束,创建以学生为主的价值内化型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把静态的文化知识变成动态的实践环节,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多维的体验和建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包含完整叙事结构,明显矛盾冲突以及深刻思辨意义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深入思考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从而达成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情境沉浸式教学冲破传统课堂的空间束缚,促使教育实践深入到真实文化情境当中去,利用纪念馆,历史遗迹,新农村等具体场景中的实物表现,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之后体会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进而做到情感上的升华和认识上的加深,项目驱动型学习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某个区域文化主题来安排调研任务,带领学生自行组成团队,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最后把成果用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加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叙事教学法依靠文化传承者、专家学者或者亲历者现场讲述,通过具体鲜活的个人故事传达历史知识,使历史知识变得有趣且富有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要同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展开系统整合并灵活运用,从而做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目的,形成一种情境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创新型教育形式。
2.3 考核评价机制重构路径
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是做到地域文化标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保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冲破传统依靠知识记忆为主的单一考核形式,朝着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情感共鸣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判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完全抛弃“一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僵化机制,把评价融入到教学的整个流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实地考察,课堂互动以及小组协作时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表现水准,而且要系统地记录学生认识发展和情感改变的动态轨迹,评价的结果应当表现出多种化的特点,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实践反思,创新设计或者口头陈述等不同形式来表现,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有效地用理论工具去剖析文化议题,以及他们思想升华和价值认同的实际成果。即便是标准化测试环境当中,也能安排开放式的情境分析题型,让考生联系某个特定的区域文化来解读理论看法,这样就能考察他们的高层次认识能力和总体运用水准,在创建起涵盖各种角度并且重视过程的评价框架时,就利于引领教学重点从只追求考试分数的方向转向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上转变,从而推动融合教育观念的彻底实行以及相应成果的实现[3]。
3. 小结
本研究针对“地域文化标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展开深入探究,剖析其理论内涵并搭建起系统化的实践架构,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到思政课程体系当中,可以有效地冲破传统教学中理论抽象化所造成的束缚,而且还能明显优化课堂互动速率和情感共鸣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这种做法不是简单地增添内容,而是促使教学方式由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价值引领和情感培育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志林 . 关于提升地域文化标识媒介传播力的研究——以南平实践为例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5,(07):111-113.
[2] 管佳慧 . 基于地域文化的灵山景区导向标识系统设计 [D]. 江西财经大学 ,2024.
[3] 邵阳 . 地域文化的时代表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J].社会主义论坛 ,2024,(05):28-29.
作者信息:杜晓婉,女(1990 年3 月-),汉族,安徽省宿州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流行语,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