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实践探究
赖伟茹
德化县浔中第二中心幼儿园 3625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与深刻的道德理念,立足国家发展需要,新课程标准改革强调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融合的必要性,发挥教育事业立德育人作用,培养新时代人才。在幼儿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幼儿提供接触,了解和学习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内容、教学活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引入古诗词、节日文化、传统习俗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一、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幼儿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含着不同时期的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习能力挖掘、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活动注入新鲜元素,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内涵的热情。比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投放相关材料,比如水墨画、文房四宝、剪纸等,引导幼儿了解传统美术绘画、雕刻、剪纸等技艺,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在学习简单的水墨画、泥塑等知识后,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幼儿既能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了解书法、绘画等发展历史,感知艺术作品内涵,从而提升幼儿文化自豪感[1]。
比如在手工课堂上,教师为幼儿展示各种各样造型的剪纸作品,为幼儿讲解剪纸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剪纸造型、元素的分析感知其中包含的美好祝愿与深刻情感。然后教师组织幼儿以春节为主题动手剪纸,学习传统技艺,锻炼动手能力。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击鼓传花”游戏考察幼儿知识掌握情况。在开始击鼓之后,幼儿按照顺序传递“花”。当鼓声停止,拿到花的幼儿需要讲述一个成语故事。讲不出来就要接受惩罚,唱一首歌。随着活动的进行,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也从其他幼儿处了解到更多成语故事,丰富知识积累。趣味游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幼儿参与热情,培养幼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
二、巧妙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熏陶幼儿。教师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为幼儿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审美能力。在利用教育活动,一日生活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幼儿园现有场地与环境进行布置与美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园区空地增加传统建筑模型、国学经典展示区等,将优秀美术作品张贴在走廊、教室等位置,以幼儿能够接受和看懂的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浅显易懂,情节丰富,对幼儿吸引力较大。教师在国学经典区投放相关绘本,引导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故事,学习道理。
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传统节日布置环境,与幼儿一同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比如在中秋节带领幼儿装扮教室,做月饼,阅读嫦娥奔月故事,学唱中秋节童谣等,加深幼儿对中秋节的理解。感知人们寄托在中秋节中的对家庭团聚的深切期盼情感。比如在端午节教师组织幼儿编五彩绳,挂艾叶,包粽子和划龙舟。认识屈原,了解屈原的爱国爱民伟大精神。通过传统节日习俗,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内涵,在良好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递优秀文化思想。
三、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幼儿实践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不断焕发活力,历久弥新。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不能让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是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贯彻落实,深化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教师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幼儿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在生活中,在身体力行中获得深刻感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在重阳节之际,教师组织幼儿到当地的敬老院参加慰问活动[2]。
在活动之前,教师为幼儿讲解为什么要尊老敬老,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老人,奉献爱心?”。教师将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准备小节目或者小礼物,还有一个是合力制作重阳糕。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耐心、关心和爱心,搀扶腿脚不方便的爷爷奶奶走路,主动帮助爷爷奶奶盛饭拿东西,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等,与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度过欢乐的一天。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不仅深刻理解尊老敬老的内涵,更将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中,提升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影响着无数青少年的思想。在幼儿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活动中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在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引导下,教师有序开展语言类、艺术类、实践类活动,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与内涵,引领幼儿健康思想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宗凤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路径 [J].吉林教育 ,2025,(07):94-96.
[2] 郑静 . 采韵传统文化沁润美好童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路径 [J]. 读写算 ,2025,(0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