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作者

李奎芳

湖南省澧县银谷国际实验学校 415500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涉及到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其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培养探究能力的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学习已无法满足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需求,实验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将分析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中,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现行教学模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

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数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完成实验步骤和获取实验结果,而忽视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探究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但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实验目的的单一性和过程的机械化限制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理解与探索,导致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减弱,缺乏将实验结果与实际问题联系的能力。改进这一现状需要教师设计更多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质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探索更多的科学原理。

(二)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的缺失

虽然实验操作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实验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实验步骤执行不规范,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原理缺乏理解,仅仅停留在完成实验的表面。动手能力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时无法真正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且常常不能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科学问题或进行有效的分析。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引导,缺乏自主探索和分析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存在与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关键。

(三)评估方式单一,缺乏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关注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估方式是依赖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然而,这种评估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单一的结果评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难以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的兴趣。合理的评估体系应包括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态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的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学生实验前的理论学习与知识储备

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理论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只有在充分理解实验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应注重实验前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更应加强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实验方法和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问题,从而提升其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帮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二)设计探究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实验任务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那些既具挑战性又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极思考。实验任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进行灵活调整,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并掌握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的基本技能。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

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这一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淀粉类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探究。学生可提出初步假设,例如“馒头在口腔中会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为糖类物质”,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步骤,例如使用碘液检测淀粉含量的变化,观察不同咀嚼时间下馒头中淀粉的分解情况。通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学生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加深了对消化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探究式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实验设计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思考与问题提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过程和数据记录,忽视了对实验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应在实验环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而提升其科学素养。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如酒精脱色、碘液染色等技术操作,还应鼓励学生提出深入性问题,例如:“为什么只有光照条件下的叶片才会生成淀粉?”、“绿色叶片的哪个结构参与了光合作用?”、“是否所有植物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制造的淀粉量都一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或查阅资料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建立起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深层理解。

此外,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概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造类似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如:“当某个生物链环节的能量输入减少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并通过模型搭建或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能量流动的路径与规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不断质疑与反思,培养其主动建构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还要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设计探究性实验任务、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评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陆晓燕。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生物学实验深度教学策略[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 (08):44-48.

[2] 李堃。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 [J]. 学周刊,2022 (10):35-37.

[3] 吴成军。试论科学思维及其在生物学学科中的独特性 [J].生物学教学,2018,43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