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 背景下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德育资源运用
王必凡 廖秋先
重庆市巴南区星澜汇小学校 重庆市 401320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小学阶段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语文课程中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承载着传承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功能,也蕴含着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人格修养等多元德育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和情感熏陶,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课题。
随着对基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家层面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提出要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 年)也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的统一。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在“立德树人”目标下有效运用课文中的德育资源,为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元素提供实践路径。
二、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分类与挖掘
(一)德育资源分类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编排上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内容主题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家国情怀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认同感。例如,《少年中国说》以激昂的文字唤起学生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周恩来的成长故事传递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这类课文通常借助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或描绘祖国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类是传统美德类课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为目标。如《孔融让梨》通过经典故事传递谦让美德,《朱德的扁担》以革命领袖的亲身经历展现勤劳朴实的作风。这类课文以人物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第三类是自然生态类课文,重在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青山不老》歌颂植树老人坚韧不拔的环保精神,《大瀑布的葬礼》通过生态悲剧警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类课文借助描写自然现象或叙述生态故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类是人格修养类课文,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弘扬助人为乐精神,《司马光》展现机智勇敢的品质,《精卫填海》传递坚持不懈的精神,《将相和》彰显宽容大度的胸襟。这些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德育资源挖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样化的方法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这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最基础的挖掘方式是细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德育因素。例如,在《朱德的扁担》中,可通过分析“扁担”“挑粮”等细节,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在《掌声》中,要聚焦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探讨鼓励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同时,要建立跨学科关联,拓展德育渗透的路径。语文教师可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协同教学,例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结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国家认同”主题,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可利用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如围绕《大瀑布的葬礼》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资源的运用策略
(一)课堂教学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资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德育目标自然融入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可采用“情境 - 体验 - 感悟”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展示圆明园复原图和残垣断壁的对比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要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痛惜之情;最后,组织讨论“作为新时代少年该如何守护文化遗产”,将历史反思转化为现实行动。对于低年级课文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采用“朗读 - 表演 - 仿写”的递进式教学:先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再分组表演雷锋助人的场景加深理解,最后仿照课文句式创作赞美身边好人的小诗,实现语言训练与品德培养的双重目标。在《将相和》这类历史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可采用引导法:设计“蔺相如如何应对”“将相和后对国家有什么影响”等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人物言行中理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此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如教学《黄继光》时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使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二)课外拓展延伸
课外拓展是巩固和深化课堂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可开展 " 红色经典伴我行 " 主题系列活动:学习《小英雄雨来》后组织参观抗战纪念馆,用手机拍摄令自己感动的展品并配解说词;学完《为人民服务》后开展 " 寻找身边的张思德 " 采访活动,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奉献故事。传统文化类课文可设计体验式拓展,如学习《端午粽》后举办粽香传情活动,邀请家长展示包粽子的技术,学生撰写制作心得;学习《伯牙鼓琴》后组织校园古琴欣赏会,体会“知音”文化的当代价值。生态环保类课文可延伸为项目式学习,如学习《青山不老》后发起“班级认养绿植”活动,记录植物生长日记。对于人格修养类课文,可设计长效性的行为养成计划,如学习《掌声》后开展“每日一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记录同学的优点。在拓展活动中,要加强学科融合,如将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课程结合;同时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通过成长档案袋、实践活动展示墙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让德育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教师需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创新教学设计,将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等价值观教育融入语言训练。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实践活动,使德育从认知层面延伸到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德育评价的有效方式,构建更加系统的小学语文德育实施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鹣 , 戴兆坤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J]. 人民教育 ,2022(9):77-77.
[2] 钟丽兰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 [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3(6):839-840.
[3] 梁永辉.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研究[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 2022(14):40-42.
作者简介:1. 王必凡(1991 年8 月),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职称:二级教师。2. 廖秋先(1997 年12 月),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大学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职称: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