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互联网 +′′ 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作者

李欣欣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 +" 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于 " 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方法。

1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多样化

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愈发显著。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信息技术的滋养下逐渐变得多元化,而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大幅度提升。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源不仅来自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还包括个人观点、群体讨论和外部影响 [1]。这种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在形成自我认知时,容易接触到不同立场、不同感受的观点,从而影响原有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网络环境中的虚假信息和极端情绪更需加强防范。社交平台和论坛中,谣言、偏见甚至极端思想传播的速度远超过传统媒体。在这一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学生可能因缺乏判断能力而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做出理性的判断。

网络环境促进了思想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有效引导和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思潮的理解和包容,还能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生活中的根基。

2 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方法

2.1 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互联网 + ”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深刻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为了有效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必须从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两个方面着手,形成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当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青年学子的思维模式,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教材、课程案例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例如,通过挖掘社会事件、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在线课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育理念。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利用开放教育资源(OER)进行积极创新,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开设在线研讨和直播课程,也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分析能力。

在线教育资源的利用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建立健全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学习[2]。各高校应加强对现有线上资源的整理与共享,将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查找到所需材料。建立在线学习社区鼓励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和观点,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合理安排在线教育资源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线上答疑、讨论及作业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鼓励其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组织在线期中、期末总结分享会,使学生能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分享他人的经验,从而促进集体学习效能的提高。

在“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需要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开发、合理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在线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新颖的学习环境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2.2 互动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及网络舆情的管理

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构建一套有效的互动性教育活动,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互动性教育活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线上讨论会,通过设定特定主题,引导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自由讨论。在线讨论会不仅能够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还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在讨论中进行适时的引导,通过提问和引导评论,深化学生对相关主题的理解及思考。这种活动的线上特性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参与,提高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参与度。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发布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优秀论文、视频讲座、时事热点分析等,吸引学生关注与互动。利用网络直播技术,举办在线讲座或访谈活动,让学生与讲者实时互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通过网络影响力扩大传统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网络舆情的管理同样是互动性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舆论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具备一定的舆情监测能力,及时了解社会热点与网络流行话题,并分析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互动性教育活动,如及时回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举办针对性强的专题讨论,以疏导学生的情绪,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网络舆情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与诉求。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就当前的社会热点与思想问题进行反馈,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优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良性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能让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互动性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交流环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加生动、灵活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及创新实践方法。通过分析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提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方法,如开发在线教育资源、设计互动性教育活动及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等。这些创新实践已初步显示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永龙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20,0(01):74-76.

[2] 田旭 ." 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美眉 ,2020,(10):7-7.

[3] 赵进辉李亚丹 .“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 [J]. 区域治理 ,2021,(15):0234-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