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铸魂:高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文明浸润新径
吴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0
引言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环节。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音乐教育师资培养核心阵地,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中肩负核心使命。钢琴虽源自西方,却以其普及性和表现力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巧妙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实现“文明浸润”,使这门外来乐器成为传承民族音乐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桥梁,是亟待探索的时代课题。
一、价值与挑战
(一)独特价值
1、文化传承的转译桥梁
钢琴作为“世界乐器”,是连接中西音乐的通用媒介。通过钢琴演绎经典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能将深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转化为更易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音响形式,有效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转译器”。
2、审美素养的深度拓展
民族音乐独特的调式、调性、曲式、节奏和韵味,为钢琴学习提供了迥异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维度。研习《二泉映月》,能深刻体会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意境营造与悲悯情怀;演奏《百鸟朝凤》需模仿唢呐的华彩与鸟鸣的灵动,极大丰富学生的音色想象力与表现力。
3、教育转化的核心准备
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其核心能力在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在钢琴学习中系统接触、理解并掌握民族音乐改编作品,为其未来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创编适合儿童钢琴学习的民族风格小曲、组织相关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现实挑战
1、乐器表现局限
钢琴是十二平均律的固定音高乐器,难以还原古琴的吟猱、琵琶的推拉音、胡琴的滑音等民族乐器韵味。
2、教学体系惯性
传统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与内容长期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导,民族音乐作品常处于补充或点缀地位,缺乏系统性、深度性的融入。
3、师资知识结构
部分钢琴教师对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文化背景、风格流派掌握不足,影响了其有效指导和诠释相关作品。
二、实践路径
(一)教学内容重构
1、经典改编曲深度研习
纳入优秀且具教学价值的中国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等。在技艺解悟层面,精细剖析如何运用钢琴技法模拟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轮指技法和韵味;在文化阐释层面,深入解读原曲的历史渊源、地域风格、表现意境与文化内涵。
2、原创民族风格作品引入
选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现代语汇的原创钢琴作品,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张朝的《皮黄》、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艺术、现代创作技法融合创新的典范。
(二)三维培养目标
1、文化体悟维度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所演奏民族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美学观念(如虚实相生、意境为上)、情感表达方式及社会历史价值。
2、技艺习得维度
精准掌握演奏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所需的特殊技巧,如模拟民族乐器音响的触键方法、表现中国音乐线性美的歌唱性、处理复杂节奏的控制力、踏板营造意境的运用。
3、教育转化维度
重点培养师范生将民族音乐钢琴作品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未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如设计教案、分析作品、创编简易钢琴伴奏、组织相关欣赏与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创新
1、“双师” 协同教学
邀请非遗传承人或研究专家参与钢琴教学。例如,在教授《百鸟朝凤》前,钢琴与唢呐老师可以共同帮助学生解析原曲精神,指导华彩乐段的的演奏方式,最后由钢琴教师指导如何在钢琴上运用触键力度变化、踏板延音与音程张力等来传递这种情感。
2、场景再现与科技赋能
运用 VR 技术,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改编曲时,虚拟再现月夜江畔、渔舟唱晚的意境空间;利用 AI 辅助工具分析民族音乐旋律特征;或运用音乐软件进行民族调式、节奏型的创作练习。
3、项目式学习驱动
设立“用钢琴讲好中国音乐故事”项目。学生需选择一首民族音乐作品主题,进行钢琴改编或编配伴奏,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设计配套的教学方案,以“微课”形式展示。
(四)实践平台深化搭建
1、舞台实践与文化表达
定期举办“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在演奏前后加入对作品文化背景的简短导赏,将演奏提升为文化表达。组织学生参与“送艺下乡”,在真实文化场景中深化理解。
2、田野采风与灵感激发
组织学生赴民族音乐原生地进行田野采风,聆听原生态演唱演奏,记录旋律、节奏、音色特征,感受其生存的文化土壤。这些一手体验将成为日后钢琴演奏表现力和教学设计的宝贵源泉。
3、教育实践基地联动
与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将精心准备的民族音乐钢琴教学内容带入真实课堂,接受实践检验并获取反馈,锤炼其教育转化能力。这也是校地协同育人的具体体现。
(五)三维评价评估导向
1、过程性评价
记录学生参与田野采风、文化讲座、工作坊研讨、创编练习的过程及投入度。
2、发展性评价
重点评估学生对中国作品音乐风格、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在演奏中表现民族韵味的准确性与艺术性,以及其创编的民族风格小曲或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质量与创意。
3、反思性评价
通过访谈、教学日志、演出后谈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认同感的提升程度,以及对其未来音乐教育工作中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意识。评价需兼顾定性与定量,尤其关注文化自觉的隐性成长。
结语
高师钢琴教学的“文明浸润”新径,需以文化自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教学惯性,当未来的音乐教师们,能在琴键上奏响《黄河》的磅礴气魄,并将文化基因传递到基础教育课堂时,钢琴便真正成为了“弦歌铸魂”的利器。这条浸润路径不仅重塑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表达,更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音乐使命。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19,(00):3-13.
[2] 吴美萍 . 精神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N]. 精神文明报 ,2025-05-30(003).
[3] 徐宁 . 高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之主体意识探微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0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