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段备课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
王小芳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 028017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高段学生(通常指 4-6 年级)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关键期,其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快速发展。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深度学习。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高段备课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备课指导。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情境的创设方法和实施要点,帮助教师提升备课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在数学教学中,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意义的语境中通过积极参与来建立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境认知理论进一步强调,认知和学习是情境性的,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境密不可分。这两个理论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小学数学高段情境创设的主要类型
在小学数学高段备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情境创设策略,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求。生活化情境是最基本且有效的一种类型,它将数学问题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例如,在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创设" 分披萨" 或" 分配零食" 的情境;在教学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 " 装修房间 " 或 " 规划花园 " 的情境。生活化情境的优势在于能立即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数学学习变得亲切而实用。
问题驱动情境是另一种重要类型,它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来创设情境。这类情境通常以 " 如何解决 ..." 或 " 怎样才能 ..."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比例时,可以提出 "如何调制相同口味的果汁 " 的问题;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设计 " 如何分析班级同学的课外活动偏好 " 的任务。问题驱动情境特别适合培养高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化情境通过融入游戏元素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这包括数学谜题、角色扮演、竞赛活动等形式。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设计 " 图形侦探 " 游戏;在训练计算能力时,可以组织 "24 点游戏 " 比赛。游戏化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习过程更加愉悦。技术支持情境则是利用数字工具和多媒体资源创设的虚拟或增强情境。这包括教育软件、模拟程序、互动白板等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探索图形性质,或通过电子表格模拟数据分析过程。技术支持情境能够提供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动态可视化效果和互动体验。
三、情境创设在备课中的实施策略
在备课阶段有效实施情境创设需要系统的策略和方法。首先,教师应进行深入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学情调研。教学内容分析要明确核心概念、重点难点以及这些内容与现实世界的潜在联系。学生学情调研则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确保创设的情境既能引起共鸣又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情境创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情境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情境设计的具体方法。情境设计应遵循真实性、相关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真实性要求情境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或模拟可信的场景;相关性强调情境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挑战性指情境应包含适当难度的任务以激发思考;开放性则意味着情境应允许多种解决方法和思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要素分析法,明确情境中的角色、任务、资源和限制条件等关键要素,确保情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情境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至关重要。在备课中,教师需要规划情境如何引入、展开和延伸。情境的引入要自然且有吸引力,可以通过故事讲述、问题提出、实物展示或多媒体呈现等方式。情境的展开应与教学进程同步,随着概念的深入而逐步复杂化。情境的延伸则包括应用拓展、反思总结和现实迁移等环节,帮助学生将学习成果巩固和内化。此外,教师还需预设学生在情境中可能的表现和反应,准备相应的引导策略和辅助材料。
最后,备课中要考虑情境创设的评估和调整机制。教师应设计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情境的效果,如观察表、快速问卷或学习成果分析等。基于评估结果,建立情境优化调整的机制,包括简化过于复杂的情境、增强不够吸引人的情境、修正有误导性的情境等。这一策略确保情境创设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持续改进的过程。
四、情境创设的实施原则与注意事项
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时,教师应遵循若干基本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首要原则是目标导向性,即情境创设必须服务于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每个情境都应有清晰的数学学习目标,情境中的所有元素都应有助于达成这些目标。第二个原则是学生中心性,情境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确保情境对学生而言是可理解的、有意义的和吸引人的。
第三个原则是适度挑战性,情境中的任务难度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过于简单以致缺乏刺激,也不过于困难导致挫败感。第四个原则是多样性,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情境,避免单一模式造成的审美疲劳。此外,情境创设还应注重思维可视化的原则,通过适当的设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得以外显,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
在实施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避免情境的过度复杂化,过于繁琐的背景设定可能分散学生对数学本质内容的注意力。教师应追求情境的简洁性和数学聚焦性。其次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与数学严谨性的平衡,有些生活情境可能需要简化或调整以符合数学概念的教学需要,这时应向学生说明实际情况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区别。
五、结论
情境创设作为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重要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素养具有显著价值。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主要类型、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框架。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多样化和思维可视化,同时把握好挑战度和复杂度。通过持续的评价反思和优化改进,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情境创设的质量,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深入和有效。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情境类型对不同数学内容领域的适用性,以及情境创设与学生长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春强 . 巧用情境教学法构建高质量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J].数学小灵通 ( 中旬刊 ), 2025, (07): 3-4.
[2] 王彩娇 . 情境创设分析框架建构下的小学数学任务设计 [J].教育 , 2025, (19): 25-27.
[3] 段昱宏 . 情境教学场域下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实践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1): 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