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的困境与解决策略解析
杨茜颖
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
随着我国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将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退位减法作为小学数学运算体系的关键节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退位减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中,由于受到“机械性记忆”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可能出现运算错误率较高、方法迁移困难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突破现有的教学困境,积极对其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策略,实现“理解性学习”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的困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机械教学”,让学生机械练习的运算,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导致学生对于退位减法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中,学生需通过“破十法”将两位数分解为十位与个位,但部分学生仅能机械模仿“ 10-9=1′ ”的步骤,却无法解释“为何要拆分十位”,暴露出对十进制计数法的认知缺失。同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面对抽象的退位减法中“借位”概念时,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学生在进行不同位数的减法运算时,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问题,进而造成计算错误[2]。
二、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注重实践环节,深入理解算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退位减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退位减法算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将退位减法算法与实际的问题建立紧密联系,使学生深入理解算理算法,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例如,在讲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小棒操作—数线图示—符号表达”三步法,帮助学生理解“退位”的实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用 10 根红色小棒(代表十位)与 5 根蓝色小棒(代表个位)组合成“15”,计算“15-9”时,先拆开红色小棒,将 10 根中的 9 根移走,剩余1 根红色小棒与5 根蓝色小棒合并,得出结果“6”。其次,教师运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对退位运算转化为具象的图示变化,如,在数线上从 15 向左跳 9 格,标记关键点(10、6),强化“退位后数的增减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 ⋅15-9=10+5-9=10-9+5=1+5=6, ”的分解式表达,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十位参与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使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开展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助于实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3]。例如,在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逛超市”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借助班级中的物品构建超市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的角色,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款额进行退位减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退位减法的运算能力。如,一个篮球的价格是 26 元,顾客给收银员 50 元,计算应该找零的金额,学生计算 50-26=24 ,最终得到结果应该找零 24 元。在这样的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形式,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紧密联系,锻炼了学生的退位减法运算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实施交流算法,提升数学思维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促进思维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单一的教学形式,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例如,在讲解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减法”时,设计一个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小红在跳绳数量计算的过程中遇到难题‘ 150-59=? ’”。以此为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等退位减法运算方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在学生进行算法交流时,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退位减法教学的困境限制了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断探究退位减法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小学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实践环节、创设真实情境、实施交流算法等策略,有效解决退位减法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国红. 小学数学课堂的“四少”现象及对策分析——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为例 [J]. 教育界 , 2022, (10): 71-73+76 .
[2] 施运高 .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为例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4, (Z1):17-19.
[3] 张瑶. 由“点”到“类”:小学数学减法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J].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 2022, (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