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初探
冯仙丽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当前,教学改革虽然早已不再是新话题,但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较为普遍的,特别是中职生的教学问题,本文将从中职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内驱力不足以及怎样激发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内驱力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 一是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首先是在学习上缺乏专注力,很容易出现精神涣散,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其次,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的不足。第三,不会“读” ,在朗读时上缺乏技巧,读不出抑扬顿挫,不知道如何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二是中职生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也不想表达,长期积累,表达的愿望越来越低,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为教师单方面灌输式教学,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学的热情是一种双重打击。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互动环节长期受阻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第三是中职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学习动力也就是学习的内驱力,不管是学习能力的不足或者是学习缺乏自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学习内驱力缺乏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并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人先天缺乏学习能力,它主要是学习内驱力不足而造成的结果。而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也可以理解学习缺乏内驱力从而导致在学习上越来越缺乏自信,因此,归根究底,解决中职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内驱力是解决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就目前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对学习目标的追求,或者直接来自升学压力,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说,成为一个专业技能人才这种目标并不是一个特别清晰的目标,笼统模糊的目标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另外,中职生不存在升学的压力,无法把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的学习似乎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困境,中职语文教学也随之出现困难重重,因此解决中职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策略
怎样调动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性是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培养的关键,这是从更长远和更根本的角度解决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学习的内驱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维问题,本文旨在从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本身来探讨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内驱力的培养和驱动方法。
(一)审美驱动
用“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里所说的“语文之美”,我把它粗略地分为语文学习形式体现的美和语文学习内容的美。形式的美主要体现在语文重要的学习方式之 朗读。语文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和文字,而对语言最直观的认知和学习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的时候强调读的美感,既强调读的技巧,又注重情感的参与,做到声情并茂,这里的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读的愉悦。特别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古诗词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的韵律感,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学生心灵长期浸润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就会逐渐内化为一种潜在的自发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语文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有声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不是以理性的逻辑推理为主,语文的学科内容更多地体现出非功利的审美的感性的东西,所谓的感性之“感”,就是感知和感情,因此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光靠理性还不足以使语文的美感完美呈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拿起手术解剖刀一样冷静的把作品分解成光秃秃的没有血肉的枝节,而是应该用丰富的感性的语言把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展示给学生,这些方法不仅视之为一种教学的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它从而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教学语言的感性和丰富不仅停留在对作品本身内容的解读,还应该密切地寻找这些作品的要素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本身的联系,我管这种联系叫“连接”,它形象地表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上精神相通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更多的寻找学生和所学内容的共鸣点,也只有这样,才会把所教或者所学的内容变成一种鲜活的带有生命感的东西。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自己生活和实践相连接的东西表现地相对比较兴奋,这可以称之为“生命共鸣效应”。
(二)趣味驱动
用“语文之趣”唤起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如人们常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样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时,他才能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学习,使人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① 但是趣味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培养,需要用一些方式和手段把趣味唤醒,这种过程就是用一种形式的和外在的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方法转化成一种学生深层的内在的学习热情。在探讨怎样用“语文之趣”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不感兴趣的原因,这种原因概括起来大约有两种,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方法大多是陈词滥调或者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新”和“变”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习中困难重重也是中职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因此怎么把握教学难度以及怎么因材施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分别从“找趣”和“造趣”两个角度来分析。
所谓的“找趣”在这里不仅仅是发现语文课程中有趣的的故事或者有趣的人,它更多地是在看似无趣的学习内容中寻找有趣的因素。而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正如前面所说的就是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东西。面对文学经典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当下的热点出发寻找语文作品的内容与之相联系的因素。这就让时代的鲜活的东西渗透进教学内容中,这些共鸣点就是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的动力。另外,从长远来看,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质疑和创新是学习知识的利器,带着疑问去学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发现,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如果说“找趣”主要表现在语文学习内容上寻找学生和所学知识的契合点,从更深层次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造趣”则是强调教师在授课形式上的起伏和变化。如同一篇好的文章,讲究开头设置悬念,注重中间的转折,避免平铺直叙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上课的节奏,把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动手和动脑穿插结合起来,避免因为上课形式的单一而造成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利用停顿和转折,“按照蔡加尼克效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讲述做人的道理时,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孩子谈一下看法。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的记忆。”②在教师上课时也是一样,要有效地利用停顿。因此,如果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长篇大论”导致学生的困倦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或者缺乏专注力的原因,注重上课的节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内驱力养成的重要因素。
(三)目标驱动
设置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促成中职生语文学习自觉性的重要途径。中职生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与其未来职业岗位相应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以未来的“职业岗位”为前提,正如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中职语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这一目标就要求在制定中职生语文学习目标时必须以工学一体化为背景,体现中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设置语文学习目标时既要体现语文的特性,又要考虑语文和专业的融合,把专业因素融进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中,这既切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也使语文学习目标更具体。语文学习目标和专业情景的结合既能把语文的学习落到实处,也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这种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中职生仍面临着职业发展目标不确定从而造成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中职生对自己当前身份的不认同以及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持有的悲观态度直接影响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坚定性。这种悲观的态度和对“中职”身份的自我否定造成中职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因此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清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景,在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对学习职业技能作为未来就业或者立身之本的偏见不仅关乎职业教育的前景,也关乎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驱力的问题。
三、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探索的反思。
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不足的问题不仅是语文这门学科学习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它还牵涉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它是社会、学校、课堂等多方互相影响、相互交织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内驱力,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好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且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通过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主导方向。虽然在教学上我们早已不再提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在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却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这也再次表明,课堂虽小,但是它却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推进教学改革的决心和知难而进的勇气。
在中职生学习内驱力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认为它主要是课堂和教学之内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职生的学习内驱力却和社会因素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果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能得到有效地改观,就必然会导致中职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的缺乏,这些都是中职生学习动力的阻碍。因此,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才能从深层次解决中职生语文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
注释:
①丹拥军《兴趣心理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 年11 月 第91 页②华生 《墨菲定律》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7 年9 月第110 页③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 第177 页
作者介绍:冯仙丽(1974 年 10 月——)河南平舆县人,文学硕士,高讲,现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