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分析

作者

张忠珍 李秋钒 马孝文

镇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引言

近年来,新型动物疫病的频繁出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从非洲猪瘟到高致病性禽流感,从新型冠状病毒到猴痘病毒,这些新发再发动物疫病不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更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与传统动物疫病相比,新型动物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变异能力强等特征,给防控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全球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

一、新型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

(一)跨物种传播能力增强

新型动物疫病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物种屏障,实现了跨物种传播。许多新型病原体原本仅在野生动物中循环,现在能够感染家畜甚至人类。这种跨物种传播能力的增强与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密切相关,病毒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获得感染新宿主的能力。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加了野生动物与家畜、人类的接触机会,为跨物种传播创造了条件。跨物种传播不仅扩大了疫病的波及范围,也增加了防控的复杂性,因为不同宿主对同一病原体的反应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二)变异速度快抗原多样性高

新型动物疫病病原体普遍具有快速变异的特点,尤其是 RNA 病毒由于其复制机制的特点,突变率显著高于 DNA 病毒。这种快速变异能力使病原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导致疫苗保护效果下降或治疗药物失效。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病毒变异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是病毒表面蛋白的渐进性改变,后者则是病毒基因片段的重组导致的显著变化。高变异率使得新型动物疫病的防控面临持续挑战,需要不断更新疫苗株和诊断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病原体。

(三)传播途径多样化

新型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外,许多新型疫病可以通过媒介生物(如蚊虫、蜱类)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或环境间接传播。全球贸易和人员流动使得疫病能够快速跨越地理界限,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一些新型疫病还表现出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后代)和机械传播(通过污染物或器械)的能力。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增加了疫病扩散的风险,也使得防控措施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

二、新型动物疫病的传播机制

(一)生态因素驱动的传播

生态环境变化是新型动物疫病出现和传播的重要驱动力。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迫使它们与人类和家畜的接触增加。气候变化影响了媒介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范围,扩大了疫病的潜在传播区域。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也会扰乱生态平衡,增加动物应激和疫病暴发的风险。这些生态因素相互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病原体跨物种传播和扩散的条件,使得新型动物疫病的出现频率和传播范围不断增加。

(二)人类活动促进的传播

人类活动在新型动物疫病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球化的贸易和旅行网络为病原体的快速传播提供了通道,活体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是疫病跨境传播的主要途径。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动物密度和应激水平,创造了有利于疫病传播的环境。野生动物市场的存在为不同物种的密切接触提供了场所,增加了病原体跨物种传播的机会。此外,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一些细菌性动物疫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三)病原体适应性的进化

病原体的进化适应性是新型动物疫病传播的内在机制。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病原体能够获得新的生物学特性,如增强的传染性、扩大的宿主范围或增强的致病性。某些病原体还能在环境或中间宿主中长期存活,等待传播机会。免疫逃避机制的进化使病原体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导致持续感染或反复感染。此外,一些病原体还发展出了潜伏感染的能力,在宿主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仍能传播,增加了防控的难度。这些适应性进化使得新型动物疫病能够持续存在并不断扩散。

三、新型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

(一)强化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灵敏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防控新型动物疫病的基础。完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覆盖野生动物、家畜和边境地区等重点环节。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加强病原体变异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疫病数据的实时交流和联合分析。发展基于大数据的预测预警模型,提前识别高风险区域和时段。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提高一线监测和报告能力。通过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疫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疫苗与诊断技术

疫苗和诊断技术的创新是应对新型动物疫病的关键。研发广谱疫苗,针对高度变异的病原体开发能够覆盖多种亚型的通用疫苗。探索新型疫苗平台技术,如mRNA 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缩短疫苗研发周期。发展快速、灵敏、特异的诊断方法,包括便携式检测设备和多重检测技术,提高现场诊断能力。建立诊断标准物质库和方法评价体系,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加强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在疫情暴发时能够快速响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对新型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三)完善综合防控措施

新型动物疫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在养殖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消毒和隔离制度。优化养殖模式,推广全进全出、分区养殖等生物安全措施,降低疫病传播风险。规范野生动物贸易和管理,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分级分类的处置方案,提高疫情处置效率。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共同应对跨境传播风险。开展公众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和公众的防疫意识。通过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

结束语

新型动物疫病的出现和传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新型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和传播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未来的防控工作应更加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强化监测预警的前瞻性,提高疫苗和诊断技术的创新能力,完善多部门多区域的协同机制。同时,需要平衡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的关系,实现科学防控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通过全球合作和持续创新,我们能够构建更加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为保障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玉莲. 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J]. 中国动物保健,2024, 16 (10): 24- 25.

[2] 潘登 . 动物疫病流行趋势与出入境动物检疫对策 [J]. 农技服务 ,2024, 31 (09): 107.

[3] 张静 , 杨绒 , 杨卫 . 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出入境动物检疫对策 [J].新疆畜牧业 , 2024, (04): 1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