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探索
杜杨
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一、读懂游戏内核:从 “玩” 的表层认知到 “学” 的理念重构
(一)拆解游戏精神的底层逻辑
课程游戏化推行初期,不少老师总犯嘀咕:“游戏不就是让孩子放松,和教学能有多大关系?” 直到一次教研活动,我们播放了孩子们在 “黄河文化体验周” 玩 “丝路小商人” 游戏的视频。镜头里,扮演掌柜的小女孩正用算盘算账,嘴里念叨着 “两包百合十文钱,你给我十五文,该找你五文”。这让老师们恍然大悟:原来游戏里藏着这么多学习契机。而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跳出“游戏就是带孩子玩” 的浅层认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真正理解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 “母语” 时,教育行为才会发生质变。
(二)打磨游戏化课程的设计巧思
理念转变后,老师们又遇到新难题:“道理都懂了,可到底怎么把教学目标藏进游戏里?” 为此,我们带着教师们琢磨出 “三维融合”的设计思路。
目标藏进游戏里,需要教师有 “化繁为简” 的智慧。
比如科学领域的 “沉浮实验”,直接讲原理,孩子们肯定提不起兴趣。我们把它设计成 “黄河探秘” 游戏,让孩子们往水里丢甘肃特产—百合、黄河石、软儿梨,还编了顺口溜:“黄河水,哗啦啦,猜猜谁沉谁会浮。”孩子们边玩边记录,不知不觉就弄懂了浮力原理。
2. 环境长出本土味,能让课程更接地气。
我们在幼儿园里打造了 “陇原文化馆”,墙上挂着敦煌壁画,桌上摆着裕固族服饰,孩子们在触摸、摆弄中感受非遗魅力。户外沙池区,我们堆了个 “黄土高坡”,配上梯田模型和小水车,孩子们玩沙时,还会模仿大人 “种地”“灌溉”,对家乡地貌有了直观认识。
3. 时间留出弹性空间,克服老师们“赶进度” 的焦虑。
以前总担心孩子玩得太疯,耽误 “正事儿”,现在我们每天保证2 小时户外游戏、1 小时区域游戏。刚开始,有的老师忍不住想插手,后来发现,给孩子足够时间,他们反而能玩出深度。例如,在搭建“嘉峪关城楼”活动中,孩子们连续三天都在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造型,到后来加入护城河、吊桥,创意不断升级。
二、从 “看热闹” 到 “看门道”:观察支持的专业进阶
(一)把观察炼成 “火眼金睛”
观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功,但很多老师并不擅长,例如,新老师在记录时,只写 “孩子们在玩积木,很开心”,这样的描述根本无法为教学提供参考。对此,我们带着教师们练过三招。
第一招 “白描记录”,要求教师像拍纪录片一样,如实记录细节。比如 “小明用积木搭雄关桥,尝试三次后倒塌,他挠挠头,把三角形积木换成了长方形”。第二招 “5W1H 追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有次观察中,老师发现孩子总用三角形积木做屋顶,通过追问得知,原来是前一天参观了本地的古建筑。第三招 “捕捉魔法时刻”,鼓励教师记录下游戏中的惊喜瞬间。有次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玩着玩着,突然说 “我们来修敦煌壁画吧”,还找来彩纸、颜料,有模有样地 “修复”。这样的生成性学习,正是课程游戏化最珍贵的成果。
(二)解码游戏行为的双重维度
看孩子游戏,我们教教师们 “两眼并看”。一眼看发展,对照《指南》,分析孩子在健康、语言等五大领域的表现。比如在 “皮影戏” 游戏中,有的孩子剪皮影特别稳,这是精细动作发展好。另一眼看学习品质,关注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有个孩子搭 “嘉峪关城墙”,失败了 7 次还在试,嘴里念叨着 “再调整一下肯定行”,这种坚持力和抗挫能力,比搭出完美的城墙更有价值。
(三)支持要像 “春雨润物”
教师的支持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适时引导。对此,我们总结了 “五维支持策略”,让支持更有温度。首先,材料 “悄悄说话”,通过增减材料引发新探索。老师 “入戏引导”,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次玩 “敦煌莫高窟” 游戏,老师扮成游客,问孩子:“这些壁画这么漂亮,怎么保护它们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其次,请 “外援” 来助力,邀请非遗传承人、家长进园,为游戏注入新元素。
三、教研共同体:让反思成为成长的 “呼吸方式”
(一)个人反思的 “双轮驱动”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但以前写反思,不少老师都是应付了事。
我们推行 “双轮驱动” 反思模式,让反思真正发挥作用。
1. 玩完游戏立刻 “脑暴”,用 3 分钟快速记录关键事件。例如,有位老师写道:“今天小宝搭积木时说‘像黄河铁桥’,这是不是空间认知的突破?”他这种即时记录,能保留最鲜活的感受。
2. 写 “课程日记” 讲故事,要求教师系统梳理游戏过程。有位老师记录了 “黄河奇石” 课程的诞生:从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捡到石头,到生成科学探究、艺术创作、语言讲述等一系列活动,整整写了 3 周。在记录中,她逐渐明白课程不是预设好的,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生长出来的。
(二)园本教研的 “跨界碰撞”
教研会上,曾经经常出现冷场的尴尬。为了让教研更有实效,我们尝试了多种形式。
问题当 “引子”,聚焦真实问题开展研讨。小班孩子玩沙总抢工具,大家用 “世界咖啡屋” 的方式,围坐在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想出 “工具预约卡”“轮流使用” 等办法。
拉着 “外援” 来评课,邀请大学教授、小学老师、家长参与教研。例如,和西北师大专家聊 “游戏与幼小衔接” 时专家指出:“搭积木练的空间思维,对小学几何学习至关重要。” 这让老师们豁然开朗,设计游戏时更有针对性。
(三)三级联动的 “成长生态圈”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智慧无穷。我们构建了 “三级联动”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园内组队 “抱团研”,每个年级组都有游戏研究小组。每周的分享会上,老师们轮流展示自己班的 “游戏新发现”。园外联盟 “互相学”,和周边幼儿园组成 “课程游戏化联盟”。今天去这家看沙水游戏的组织,明天去那家学本土资源开发。全省范围“开眼界”,参加省级研修活动时,结合更多更多优秀教师,汲取更多优秀经验,不断尝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四、借 “本土” 与 “共育” 之力:撑开成长的支持网络
(一)把甘肃 “装进” 游戏里
构建两个 “百宝箱”,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一是“百种资源电子地图”,把黄河、丹霞、敦煌壁画,还有葫芦烙画、裕固族民歌等资源,都标在地图上。二是“百个本土游戏案例”,收录了 “牛肉面店”“马家窑彩陶工坊” 等教案,新老师拿到后,照着案例开展活动,再根据班级情况调整,很快就能上手。
(二)让家长和社区 “变队友”
课程游戏化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但一开始,不少家长不理解。为了转变家长观念,我们想了不少办法。
带家长 “入坑” 游戏,举办 “家长游戏工作坊”。在 “长城文化体验日”,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搭建 “城墙”。过程中,家长们发现,孩子不仅动手能力强,还能讲出不少长城知识。
2 把社区 “搬” 进幼儿园,和博物馆、非遗中心、农场等共建 “实践基地”。开展 “小小讲解员” 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练口才、学历史。
3. 用政策 “托底” 实践,幼儿园把游戏化课程纳入考核,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培训和资源开发。有了政策保障,老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更有动力探索创新。
课程游戏化这条路,从来不是简单的 “玩与学” 的拼接,本质是教师教育观的一场 “蜕变”,是一场对儿童教育本质的回归与重塑。既需要教师扎扎实实地练观察、做教研、贴着本土文化的 “地皮” 走。当教师真正蹲下身,看懂孩子在沙池里搭建 “城墙” 时的专注,听懂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冒出的奇思妙想,才能明白游戏是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与世界对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在支持儿童游戏的过程中,遇见更专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