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指标与实践路径
祁永华
潍坊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各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和空间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声明》中强调,图书馆应通过绿色实践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者。我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绿色化改造”,为绿色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
当前,绿色图书馆建设仍面临评价标准不统一、实践模式碎片化等问题。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成为图书馆行业实现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协同提升的关键课题。
二、绿色图书馆的核心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2.1 核心内涵
绿色图书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绿色建筑设计、低碳运营管理、数字资源推广、生态文化传播等方式,在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优化的图书馆形态。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生态友好性,建筑与运营过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二是资源循环性,实现文献、能源、物资的高效循环利用;三是服务创新性,将绿色理念融入读者服务与文化传播;四是社会示范性,通过实践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硬件 - 软件 - 服务 - 文化”四维框架,构建绿色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2.2.1 建筑节能维度
·节能指标:包括建筑节能率(实际能耗与国家基准值的比值)、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太阳能、地热能等占总能耗比例)、节水器具普及率(节水型水龙头、马桶等设备占比)。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公共建筑节能率不低于 6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 10% 。
·环境优化指标:涵盖绿化覆盖率(图书馆室外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比例)、自然采光率(无需人工照明的区域占比)、室内空气质量(甲醛、PM2.5 等污染物浓度达标率)。研究表明,自然采光率达到70% 以上可降低 30% 的照明能耗。
2.2.2 资源循环维度
·文献资源循环:包括纸质文献再利用率(旧书捐赠、漂流书架流转量占总藏书量比例)、电子书替代率(电子资源借阅量占总借阅量比例)、废旧文献回收率(报废图书的再生处理比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旧书再利用率达 40% ,显著降低纸质资源消耗。
·物资循环指标:涵盖办公耗材再生率(再生纸使用比例、墨盒回收利用率)、废弃物分类准确率(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分类正确比例)、绿色采购率(环保认证办公用品占采购总量比例)。
2.2.3 数字赋能维度
·数字资源推广:包括数字资源访问量年增长率、远程服务覆盖率(可在线利用数字资源的读者占比)、节能型设备使用率(低功耗服务器、节能打印机等设备占比)。数字资源每替代 1 万册纸质图书,可减少约2.3 吨碳排放。
2.2.4 人文培育维度
·绿色服务指标:包括绿色主题活动频次(每年举办环保讲座、旧物改造等活动场次)、读者绿色行为引导措施(如自助借还减少纸张打印、自带水杯奖励机制)、绿色志愿者团队规模。
·社会影响指标:涵盖社区绿色培训服务时长(为社区提供环保知识培训的累计时长)、媒体报道量(主流媒体对图书馆绿色实践的报道次数)、公众满意度(读者对绿色服务的评价得分)。
三、绿色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建筑与设施的绿色化改造
·节能技术应用:采用光伏屋顶、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杭州图书馆新馆安装 2000 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25 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 18% ;推广智能楼宇系统,通过传感器自动调节空调温度、照明亮度,实现能耗动态管理。
·环保材料选用:建筑装修优先使用再生骨料、竹木纤维板等绿色建材,家具采用水性漆和 FSC 认证木材(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排放。如深圳图书馆在改造中使用 80% 的再生建材,室内空气质量达标率提升至 100% 。
3.2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
·文献资源绿色管理:建立“采购- 流转- 报废”全流程循环机制,如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实施“按需采购”模式,新书采购前先通过读者荐购统计需求,减少盲目采购导致的资源浪费;设立“再生文献工坊”,将报废图书改造成文创产品或艺术装置,年均处理旧书5000 余册。
·物资低碳运营:推行“无纸化”服务,通过手机扫码借阅、电子发票、线上活动报名等减少纸张消耗;设置分类回收区,对废旧电池、电子设备、塑料瓶等进行专项回收,与环保企业合作实现物资再生利用,年减少垃圾填埋量约3 吨。
3.3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服务
·数字资源推广:扩大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覆盖面,推出“绿色阅读包”(包含环保主题数字资源的专题合集),引导读者优先使用数字资源。国家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项目使农村地区纸质图书借阅量减少 30% ,节约运输与存储成本。
四、国内外实践案例借鉴
4.1 国外案例:德国柏林中央图书馆“零碳分馆”
该分馆以“全生命周期碳中和”为目标,建筑层面采用被动式设计(加厚保温层、自然通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占比达 100% (光伏幕墙 + 地源热泵);运营中实施“数字优先”策略,纸质图书仅保留核心馆藏,数字资源访问量占比达 75% ;通过“读者碳积分”机制鼓励绿色行为,读者参与旧书捐赠或使用公共交通前往图书馆可兑换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借阅时长,年均减少碳排放约 80 吨,成为欧洲绿色图书馆标杆。
4.2 国内案例:苏州第二图书馆“江南文化绿色书房”
该馆从三个维度实践绿色理念:一是建筑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年发电量 18 万千瓦时,满足馆内 30% 的用电需求;二是建立“文献循环中心”,与社区合作开展旧书漂流活动,年流转图书 1.2 万册;三是打造“绿色文化实验室”,通过 VR 技术模拟图书馆节能改造过程,让读者直观理解绿色建筑原理,年均接待参观学习1.5 万人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五、结论与展望
绿色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建筑、资源、技术、文化多维度协同推进。当前,我国绿色图书馆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应用成本高等问题。未来,应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绿色图书馆评价指标;二是加大政策支持,设立绿色改造专项基金,降低中小图书馆技术应用门槛;三是强化公众参与,通过场景化体验和互动活动提升读者对绿色理念的认同度。
图书馆作为文化与生态的融合载体,其绿色实践不仅能降低自身碳足迹,更能通过文化传播推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共识,最终实现“以绿色图书馆建设带动绿色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声明 [R ]. 海牙 :IFLA, 2020.
[2] 吴建中.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48(2): 4- 16.
[3] 李超平 . 绿色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图书馆论坛 ,2021, 41(5): 102- 110.
[4]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 . 公共图书馆绿色发展指南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3.
[5] 王素芳. 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 2023, 67(8): 3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