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绘本阅读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
李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8
一、引言
互动式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近年来在幼儿教育领域备受关注。互动式绘本通过独特的设计,如设置触摸、翻拉、旋转等互动环节,以及生动形象的图文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幼儿与绘本、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互动式绘本阅读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互动式绘本阅读概述
2.1 内涵
互动式绘本阅读区别于传统的幼儿独立阅读或指导者单向传输式阅读,它强调在阅读过程中,指导者(教师或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阅读文本之间形成多形式的互动。这种互动并非简单的陪同阅读,而是围绕绘本内容展开深入的对话交流。指导者可依据绘本情节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达想法,使幼儿不再是被动的阅读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拓展思维与认知能力。
2.2 特点
互动式绘本阅读具有多方面独特特点。其一,参与性强,幼儿不再局限于单纯观看绘本画面、聆听故事,而是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互动环节,如翻开立体书页、拉动小机关等,亲身参与到故事发展中,极大地增强了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体验。其二,趣味性突出,其生动活泼的画面、富有创意的互动设计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迅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投入阅读。其三,注重情感交流与思维启发,在阅读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无论是对画面的理解,还是对故事角色行为的看法,都可自由表达,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互动式绘本阅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3.1 提供社会学习情境
互动式绘本往往以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角色关系及故事情节为载体,构建起一个个生动的社会小缩影。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这些虚拟却又贴近生活的社会情境里,通过观察绘本中角色的言行举止、情感表达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往互动,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规则、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等。例如在一本关于幼儿园生活的互动式绘本中,幼儿能看到书中角色如何与同伴友好分享玩具、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从而为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提供直观参照。
3.2 促进幼儿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在互动式绘本阅读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引导下的集体阅读,还是亲子间的家庭阅读,都为幼儿创造了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机会。阅读过程中的提问、讨论环节,促使幼儿积极表达自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想法与感受,同时倾听他人观点,在思想碰撞中学会沟通、理解与尊重。集体阅读时,幼儿与同伴围绕绘本故事各抒己见,交流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锻炼了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亲子阅读中,幼儿与父母亲密互动,增进亲子情感的同时,也从父母那里学习到更多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
3.3 引导幼儿的自我反思与学习
互动式绘本阅读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幼儿自我反思与学习的契机。绘本中丰富的角色形象与情节发展,促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绘本内容相联系,从而对自身行为、情感及认知进行反思。当绘本中的角色面临困难并努力克服时,幼儿会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表现,进而学习角色身上的积极品质与应对策略,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互动式绘本阅读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4.1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4.1.1 系统遴选亲社会主题绘本
教师与家长须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之“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目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参照,从叙事结构、图符表征、情感强度与角色代入度四个维度甄选互动式绘本。推荐《我有友情要出租》与《猜猜我有多爱你》两本亲社会叙事文本:前者通过“友情—交易”冲突情节,引导幼儿在“角色—情节—情境”三元交互体验中习得“主动发起—情感互惠—冲突协商”的同伴交往脚本;后者运用“情感量化”隐喻,促使幼儿利用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推断他人情绪,进而完成情绪标签化与情感外显表达的迁移。绘本遴选还应兼顾图符系统的审美适切性与生活化情境再现度,以保证阅读时的认知负荷处于幼儿可处理区间。
4.1.2 多模态互动活动的认知—情感整合
阅读后,教师需实施“绘本延伸—角色扮演—协同讨论”三级支架策略。首先,在“绘本延伸”环节,运用情境教学理论设置“娃娃家”“小超市”等区角,投放高结构性材料,诱发象征性游戏;其次,在“角色扮演”阶段,采用创造性戏剧范式,让幼儿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通过“动作—语言—情绪”三位一体表征,深度内化社会规则;最后,在“协同讨论”环节,教师以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幼儿围绕“道德两难”展开同伴协商,借助元认知机制提升其冲突调解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整个流程符合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内化”机制,可显著增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情绪调节效能。
4.2 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
4.2.1 借助绘本引导自我认知
在幼儿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与家长可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互动式绘本,如《我喜欢我自己》《大脚丫跳芭蕾》等。依据儿童发展理论,幼儿阶段是自我概念形成的萌芽期,此阶段的自我认知构建对其后续人格发展影响深远。《我喜欢我自己》通过趣味性互动环节,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探索,使他们在活动中察觉自身优点,进而提升自信心,逐步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大脚丫跳芭蕾》则以叙事方式,融入多元智能理论,讲述主人公凭借对自身独特之处的接纳与坚持,追求梦想的历程。教师与家长在亲子共读或课堂阅读时,可依据绘本内容,运用启发式提问策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自身兴趣、特长及优点,并鼓励其运用口头语言或绘画等方式大胆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助力幼儿形成清晰且积极的自我概念。
4.2.2 利用绘本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大卫不可以》这类蕴含自我控制主题的互动式绘本极具教育价值。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出发,绘本中大卫的系列调皮行为及其母亲的回应,为幼儿呈现了行为与结果的关联,让幼儿直观理解生活中的行为规则以及自我控制的必要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可运用讨论法,和幼儿探讨大卫行为产生的后果,引导幼儿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将绘本情境迁移至日常生活,思考自身行为控制方式。例如,当幼儿出现模仿大卫在家中乱跑的行为倾向时,家长可借助绘本内容,以情境再现的方式提醒幼儿,帮助其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逐步学会自我控制,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其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4.3 塑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4.3.1 挑选亲社会主题绘本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与家长应精心筛选如《石头汤》《爱心树》《花婆婆》等亲社会行为主题的互动式绘本。《石头汤》以故事为载体,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通过互动环节,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领会分享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反馈,即分享的快乐。《爱心树》中大树无私奉献的形象,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角度,向幼儿展现给予行为的高尚与美好。《花婆婆》则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幼儿思考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这些绘本凭借生动情节与互动设计,将亲社会行为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幼儿,为亲社会行为培养奠定认知基础。
4.3.2 开展相关活动
阅读亲社会主题绘本后,开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与内化。以《石头汤》为例,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活动,让其从家中携带喜爱的小零食或玩具在班级中与同伴分享,这一过程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幼儿在分享实践中强化对分享行为的认知,并通过交流分享后的感受,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阅读《花婆婆》后,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法,鼓励幼儿思考并讨论在生活中践行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的具体方式,随后引导其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幼儿园参与种植花草、帮助小伙伴等活动。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逐渐将亲社会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准则,塑造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勇于奉献的良好品德。
4.4 提升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
社会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质量。幼儿阶段作为规则认知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借助适宜的教育载体与实践活动,可有效促进其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接纳与内化,为后续融入复杂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4.4.1 选择规则教育绘本
规则教育绘本作为幼儿规则认知的可视化载体,其选择需遵循适龄性与教育性原则。应优先选用《红绿灯眨眼睛》《大家一起玩》等以社会规则为核心主题的互动式绘本。从认知发展理论视角来看,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难以理解抽象的规则条文,而此类绘本通过具象化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及互动设计,将抽象的社会规则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情节与形象。《红绿灯眨眼睛》聚焦交通规则这一公共领域规则,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如红绿灯 “眨眼睛”的动态描述)与情境互动,使幼儿在认知层面明确交通信号灯的指示意义,理解 “红灯停、绿灯行” 等核心规则的安全保障价值,建立规则与自身安全的关联性认知。《大家一起玩》则针对幼儿集体活动场景,围绕轮流、等待、分享等同伴交往规则展开叙事,通过呈现 “遵守规则使游戏有序进行” 与 “违反规则导致冲突” 的对比性情节,让幼儿直观感知规则在维护集体活动秩序中的作用,即规则是集体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这类绘本通过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呈现方式,降低了规则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幼儿在情感共鸣与认知理解中初步建立对社会规则的接纳态度。
4.4.2 进行规则体验活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建构的。因此,在规则教育绘本阅读后,需设计与主题高度契合的规则体验活动,实现从 “认知理解” 到 “行为实践” 的转变。在交通规则教育方面,可搭建模拟交通场景,设置斑马线、信号灯等道具,引导幼儿分别扮演交警(负责指挥)、行人(遵守过街规则)、驾驶员(遵守行车规则)等角色。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规则实践的安全情境,使其在 “执行规则 — 观察结果 — 调整行为” 的循环中,深化对交通规则功能性的认知(如避免碰撞、保障通行效率)。在集体活动规则强化方面,结合《大家一起玩》的阅读体验,在班级区域活动或游戏环节中设置 “规则践行区”,明确 “轮流使用玩具”“按顺序参与游戏” 等具体规则,并引入 “规则小标兵” 等正向激励机制。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对主动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给予言语肯定(如 “你像绘本里的小主人公一样,懂得排队等待,真棒”)或物质奖励(如规则贴纸),依据强化理论巩固其规则行为;对出现规则违反行为的幼儿,避免简单批评,而是结合绘本情节进行情境回溯(如 “还记得《大家一起玩》里,大家都抢玩具时游戏就没法进行了吗?”),引导其反思行为后果。此类体验活动通过 “做中学” 的方式,使幼儿在实践中验证规则的价值,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逐步从 “他律遵守” 过渡到 “自律践行”,最终形成稳定的规则意识,为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乃至未来社会生活提供行为规范保障。
五、结论
互动式绘本阅读凭借其独特的内涵与特点,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学习情境、促进互动交流以及引导自我反思等作用机制,互动式绘本阅读从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塑造亲社会行为到提升社会规则意识等多个维度,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发挥互动式绘本阅读的优势,精心选择合适绘本,组织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让幼儿在阅读与互动中不断提升社会性发展水平,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琳琳 . 幼儿园家园互动式绘本阅读指导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2): 40-42.
[2] 郭怡麟 . 互动式绘本阅读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中的运用 [J]. 智力 , 2025, (12): 74- 76.
[3] 缪烽奇 . 绘本互动阅读在中班幼儿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J]. 读写算 , 2025, (11): 118-120.
[4] 张立娟 . 中班幼儿家庭陪伴式绘本阅读策略的创新构建 [J]. 新班主任 , 2025, (11): 61-62.
[5] 张娜 . 绘本润心 筑梦成长——科普绘本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之我见 [J]. 文科爱好者 ,2025, (02): 248-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