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班本课程建构的实践与反思
夏艳
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摘要:幼小衔接是早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旨在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无缝对接。文章聚焦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班本课程的建构实践并进行深度反思。通过使用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方法,对当前大班班本课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班本课程设计应注重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与小学课程有机衔接,并配合与家长,社区的密切合作,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搭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研究也反映了大班班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如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及合理的课程资源等问题。研究结果为大班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对幼小衔接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小衔接;班本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问题
引言
这项研究专注于大班班本课程的构建,旨在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并探寻可能性。主要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创建有利于儿童积极探索和学习的环境,如何利用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共同搭建丰富多元的教育氛围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对大班班本课程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亦需进行深入思考,期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1、幼小衔接与大班班本课程的现状
1.1 幼小衔接的含义和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旨在实现两个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衔接,让幼儿在顺利过渡到小学后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孩子未来学习和成长的质量。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避免教育阶段的断裂,促进学习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大班阶段的班本课程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班本课程,幼儿园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具有小学特点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和社会生活。在班本课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奠定基础。
幼小衔接还需要注重家园合作,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家长和学校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了解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好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总的来看,幼小衔接不仅仅是教育阶段之间的过渡,更是一项涉及幼儿身心发展全面性的工作。通过合理设计大班班本课程,加强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践,以及有效衔接小学课程,可以为幼儿的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于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2 大班班本课程展现的学习方式
大班班本课程的展现方式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的关注和尊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通过观察发现,大班班本课程设计中强调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课程活动以儿童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课程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构建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班本课程也强调了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课程中设置了许多合作活动,如小组探究、团体游戏等,激发了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情感。通过合作学习,幼儿学会了分享、尊重和合作,也能够从他人身上学到不同的见解和技能,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大班班本课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证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参与课程活动中得到支持和关爱。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2、大班班本课程的建构实践与策略
2.1 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在大班班本课程的建构实践中,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应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活动选择[3]。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合作性学习也是大班班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合作任务等形式,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实施计划,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实施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时,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他们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支持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儿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是大班班本课程建构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为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小学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大班班本课程建构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无缝对接,需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内容衔接。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情感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奠定基础。而小学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传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过渡时不感到突兀。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衔接也至关重要。幼儿园通常采用的是游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小学更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有效衔接两者,可以在幼儿园阶段逐渐引入小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入学后能够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师资队伍的衔接也是关键之处。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应该有一致性,共同为幼儿的学习过渡提供支持。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保证幼儿顺利过渡的关键,他们需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延续到小学阶段,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衔接也不容忽视。家长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就了解小学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学校也应该主动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为幼儿的教育过渡提供支持。
小学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为幼儿的顺利过渡提供坚实基础。
结束语
本研究深度探讨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大班班本课程建设实践,强调其设计应培养儿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并与小学课程、家长及社区有机衔接。研究显示,实践中存在教师角色转变、评价体系不健全、缺少有效课程资源等问题,对课程建设构成挑战。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以便更有效推动大班班本课程的建设及实施,并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此研究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基于幼小衔接的大班班本课程构建与实践[J].教育(周刊),2021,(31):57-58.
[2]林珍.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小课程衔接[J].读写算,2023,(12):29-31.
[3]张荣华.大班班本课程"幼小衔接"的实践与体验[J].家长(上旬刊),2021,(0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