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

赖姜华

江西省宁都技师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 " 工业 4.0" 和 "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背景下,智能生产线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实践教学时,仍存在多重瓶颈。这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凸显了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滞后性。产教融合模式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校园与工厂的物理边界,通过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平台、共享技术资源,能够系统性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图纸识读、设备故障诊断等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职业素养。

一、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首选,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项目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接触真实生产场景;

其次,校内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无法匹配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制约了学生前沿技能培养。此外,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同时,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或断层,未能形成递进式能力培养链条。

最后,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单一,过度依赖理论成绩,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创新能力考察。区域产业差异也导致实践资源分布不均,欠发达地区院校面临资金与技术支持双重压力。如何突破这些壁垒,构建动态协同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成为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重构课程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构建以智能生产线维护工程师等具体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合作,将企业真实的柔性制造系统改造项目分解为“机械装调- 电气控制- 系统联调”三个教学模块,学生需要完成从机械传动部件装配到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的全流程训练。这种模块化课程设计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形成有机衔接。同时,搭建“物理工厂 + 数字孪生”平行系统,学生先在 RobotStudio 等平台完成虚拟调试,再操作实体设备。开发 AR辅助教学系统,通过智能眼镜实现设备拆装三维指引。

课程开发实施要遵循“三对接”原则:课程标准对接职业资格、教学内容对接岗位任务、教学进度对接生产节拍。例如将汽车零部件智能产线的安装调试分解为12 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配套典型工单。

(二)升级实训平台

在硬件建设方面,共建实训基地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某校引入的“数字孪生”实训系统颇具代表性,该系统通过虚拟仿真与实体设备联动,可模拟出智能产线从正常运作到突发故障的全场景。学生在训练中既能操作真实的PLC 控制柜,又能通过AR 眼镜查看设备内部的三维结构,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如与ABB、发那科等共建 " 厂中校" 实训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需通过多维度策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其次,引入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实训指导等方式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此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考核,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搭建校企联合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发课程与项目,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最后,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技术研修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确保师资队伍紧跟行业发展动态。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教学需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涵盖知识、技能、实践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引入企业参与评价机制,将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考核指标,通过项目实操、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实训、实习等环节的阶段性表现,强化动态反馈。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档案,整合理论测试、技能竞赛、企业反馈等多维度数据,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最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专利申报、技术改进等成果纳入评价范畴,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论: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现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枢纽领域,其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构建起与智能工厂、工业 4.0 发展同频共振的培养体系。在产教融合政策引领下,需要以产业链倒推人才链,打造“校企协同、项目驱动、能力递进”的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更多“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栋腾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要素识别与考评研究 [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20(1).

[2] 袁旗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33).44- 47.

[3] 孙兴洋 . 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开发区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27).

[4] 徐金河 , 陈智强 . 破解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之困:借鉴德国的经验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