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格网技术在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杨芳

鼎城区蒿子港镇民主垸水利管理委员会

引言

蒿子港段堤防地处洞庭湖区,是区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段堤防全长约8.5 公里,边坡高度在3 ~8 米之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以粉质壤土和砂壤土为主,土壤抗冲刷能力较弱。因此,寻找一种兼具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的新型防护技术,成为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的迫切需求。

1. 生态格网技术的原理与适用性分析

1.1 技术原理

生态格网技术是一种将抗腐蚀、高强度的低碳钢丝编织成蜂巢状网格结构,内部填充块石、卵石等天然石料,形成柔性防护体的新型边坡防护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格网结构的约束作用,将散体石料整合为一个整体,利用石料之间的摩擦力和咬合力抵抗水流冲刷和边坡变形,同时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1.2 适用性分析

结合蒿子港段堤防边坡的实际情况,生态格网技术具有显著的适用性。首先,该技术采用柔性结构,能够适应边坡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有效解决了传统刚性结构易开裂的问题;其次,格网内填充的石料之间存在空隙,有利于水体渗透和土壤通气,为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此外,生态格网技术施工简便、速度快,能够在短期内完成防护工程,减少对河道正常运行的影响。

2. 生态格网技术在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创新应用

2.1 格网结构设计创新

根据蒿子港段堤防边坡的地质条件和水流特点,对传统的生态格网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双层格网结构,内层为高强度钢丝网,外层为防腐性能更好的聚合物涂层钢丝网,提高了格网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在格网的节点处采用特殊的连接方式,增强了格网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水流的冲击力。

2.2 填充材料选择创新

在填充材料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单一使用块石的局限,采用块石与卵石混合填充的方式。块石主要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卵石则填充在块石之间的空隙中,提高了防护体的密实度和抗冲刷能力。此外,在填充材料中掺入适量的土壤和有机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促进了边坡植被的恢复。

2.3 施工工艺创新

创新采用了“分层铺设、分层压实”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先将边坡表面清理平整,然后分层铺设格网并填充材料,每铺设一层格网和填充材料后,都要进行压实处理,确保防护体的稳定性[1]。同时,采用机械化施工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在格网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植被种植,采用喷播绿化技术将草种、灌木种子与土壤、肥料等混合后喷播在格网表面,加快了植被的生长速度。

2.4 生态修复措施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边坡的生态效益,在生态格网防护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在格网之间的空隙中种植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还能净化水体、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同时,在边坡顶部和坡脚设置生态缓冲带,种植乔木和灌木,形成多层次的植被防护体系,提高了边坡的生态稳定性。

3. 工程实施效果与评价

3.1 防护效果显著

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采用生态格网技术后,经过多个汛期的考验,边坡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未出现边坡坍塌、滑坡等险情,水流对边坡的冲刷作用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边坡的位移量和沉降量均在允许范围内,格网结构完好无损,填充材料没有出现松动和流失现象,防护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3.2 生态效益良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坡上的植被逐渐生长茂盛,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植被的覆盖度达到了 90% 以上,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高了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生长改善了河道的水质,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3.3 经济效益可观

与传统的防护技术相比,生态格网技术在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虽然初期投资略高,但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由于生态格网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能够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次数,降低了工程的运营成本。同时,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

3.4 社会反响积极

该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生态格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堤防边坡的防护问题,还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该工程为其他类似堤防边坡防护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格网技术在蒿子港段堤防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堤防边坡防护技术。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推动堤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岩 . 浅谈生态格网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施工技术要点[J]. 河北水利 ,2024(3):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