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编织素养之网

作者

郑学华

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362000

一、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并强调“构建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1]。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落地成效。然而,正如高树英指出:“从目前来看,教学内容孤立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展露而出的主要问题”、“除了教学内容孤立以外,从目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法单一也是明显问题”[2]。上述问题致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难以形成素养发展的网状联结。

二、内核解析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等要素,以及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方法[3]。语文课程以语文素养为纲,其“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构成“素养之网”。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本质,正是以单元为载体,通过作业任务的系统规划,实现这张“网”的横向关联与纵向进阶,横向关联指同一单元内的作业任务需覆盖不同素养维度。

三、设计思路

(一)素养导向,整合目标体系

大单元整体教学更倾向于不同单元之间的整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效果。此设计思路强调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单元的整体结构,科学统整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的目标要求,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主题牵引,串联任务进程

该设计思路强调以单元人文主题为核心线索,在整合教学内容与素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任务群,使各项作业任务形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链条。任务之间的衔接应体现认知发展规律,既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也关注思维品质的逐级提升,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多维反馈,促进学评融合

该设计思路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性,突破传统作业以分数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导评等多主体协同的评价体系,使作业反馈更具全面性、诊断性与发展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视角,不仅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更重视其在完成过程中的思维轨迹、语言表达、学习态度与合作意识,从而实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观测与引导。

四、优化策略

(一)统整目标,构建素养发展脉络

第一,锚定单元双线索,确立整体目标框架。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故事”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主题是通过童年故事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情感的真挚。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将单元整体作业目标定位为:通过多样化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在感知童年生活细节、分析情感表达方法、体悟童年独特美感、传承生活情感记忆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第二,拆解课时目标,构建阶梯式目标链。基于整体目标框架,教师可将每篇课文、每个板块的课时目标按基础、提升、拓展层级重新整合。基础层目标聚焦语言积累与初步感知,巩固字词理解,初步感知古诗中的童年趣味;提升层目标侧重思维发展与方法迁移,引导学生从读向解进阶。

第三,标注素养维度,明确进阶路径。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系统发展,作业设计应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贯穿于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中。基础层作业以朗读课文优美语段为主,如“月是故乡明”中的月亮描写,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升层作业则聚焦思维训练与审美深化,如比较“祖父的园子”与“月是故乡明”中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或分析“梅花魂”中“梅花”的象征意义;拓展层作业注重文化传承与综合运用,如整理长辈童年故事制作家庭童年记忆册,或在写作中调用前期学习成果,完成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的个性化表达。

(二)联结单元,设计主题任务链条

其一,明确任务框架,搭建单元联结桥梁。在“童年记忆馆”主题项目中,作业设计围绕单元核心主题,以任务为载体,构建了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三类作业形式。第一类是文本中的童年,如课文童年档案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内容。第二类是生活中的童年,如家庭童年调查员记录表,通过访谈长辈收集真实童年故事,打通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第三类是我的童年印记,如童年记忆展品设计与解说词撰写,鼓励学生结合阅读所得与自身经历,进行个性化表达。

其二,设计子任务群,融入多元作业类型。在第一阶段,教师可设计为课文人物制作童年档案卡的作业: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我”的具体活动,并用关键词记录相应的情感体验;在“月是故乡明”中,引导学生对比童年与异乡月亮的不同描写,提炼表达思乡之情的语言符号;在“梅花魂”中,则鼓励学生挖掘外祖父通过梅花寄托的童年记忆和文化情感,提升其文化理解与思维深度。

在第二阶段,教师可结合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家庭童年调查员作业:学生需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采访提纲,并选择一位长辈进行访谈,记录其童年经历的关键信息。

在第三阶段,教师可结合作文“那一刻,我长大了”,设计童年记忆馆策展作业:学生需从前期收集的文本档案、采访记录中提炼童年的美好、情感的传递等主题,选择 1-2 个最有感触的故事,用文字、绘画、录音等形式制作展品,并为展品撰写解说词。

(三)多元评价,激活作业反馈效能

第一,明确多元主体分工,覆盖素养发展全视角。评价主体需包括教师、学生、同伴三方,各自聚焦不同的素养维度:一是教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采访记录、展品设计等成果,判断其是否达成单元语文要素。二是学生自评,聚焦于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三是同伴互评,侧重于记录整理的条理性、作品呈现的创意性及合作交流的表现。

第二,设计多维评价量表,细化素养发展指标。为有效衡量学生在“童年记 5 忆馆”项目中的综合表现,教师可在作业中设计多维评价量表,作为学习成果反馈的重要工具。

第三,开展动态评价活动,促进反馈即时转化。在“童年记忆馆”项目中,作业不仅关注学习成果的呈现,更强调评价反馈对学生学习策略改进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统整目标、联结任务、多元评价等路径,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作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该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推动语文作业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教师设计理念滞后、任务情境真实性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提升其课程整合与任务设计能力;同时应注重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增强任务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此外,还需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反馈与学生自我反思,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 高树英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 作家天地 ,2024,(24):53-55.

[3] 卿子玲 , 杨其勇 , 于敏章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02):64-66.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23 年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FZJK23 一 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