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造像艺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郑雯文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艺术理论层面看,宋代造像艺术是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造型法则、色彩观念与审美意趣,为动画角色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视角。宋代造像突破宗教造像的程式化束缚,以写实手法展现世俗情感与人性光辉,如晋祠侍女像通过细腻的神态与动态传递出丰富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方式,可丰富动画角色情感表达的理论研究,为角色塑造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现实意义
在实践应用上,将宋代造像艺术融入动画角色设计,能为国产动画赋予独特的文化标识,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与国际竞争力。当前,国产动画在角色设计上常面临同质化、缺乏文化深度的问题,而宋代造像的世俗化审美与精湛技艺,可为角色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打造出具有东方韵味与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
二、宋代造像艺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应用面临的现实阻碍
在国产动画产业寻求文化突破的当下,宋代造像艺术以其世俗化审美、写实化技法与理学美学思想,成为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从传统雕塑到数字载体的转化过程中,这一融合仍面临多重现实阻碍,主要体现在历史地位局限、技术转化困境、创作理念冲突与产业生态失衡四个层面。
(一)历史地位局限:工匠阶层边缘化导致的艺术萎缩
宋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制于社会阶层的固化。尽管宋代彩塑在世俗化表达上达到巅峰,但雕塑匠人被视为“工匠”,与文人画家地位悬殊。这种阶级分化直接导致雕塑创作空间受限,匠人难以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作品逐渐陷入“程式化”困境 [1]。如宋代陵墓石雕虽仿唐制,但造型缺乏唐代造像的强健活力,艺术张力显著衰减。这种历史局限使得宋代造像的优秀传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传承,当代创作者在借鉴时缺乏可参考的造型范式,往往只能通过零散的文物资料拼凑艺术语言,难以还原其精神内核。
(二)技术转化困境:实体雕塑与数字媒介的维度冲突
宋代造像的工艺复杂性为动画技术转化带来挑战。以晋祠侍女像为例,其服饰的“U”型垂坠纹路与木耳状花边需通过三维建模中的“拓扑结构优化”实现,但当前国产动画在处理复杂服饰动态时,仍存在穿模、褶皱失真等问题,难以还原宋代造像“随物赋形”的灵动感。色彩转化是另一技术难题。宋代彩塑采用“随类赋彩”与“藏色”技法,如侍女像以暖灰底色中和矿物颜料的鲜艳度,但数字绘画中高饱和度色彩的滥用导致角色视觉呈现“塑料感”,与宋代造像“雅致清丽”的审美特质背道而驰。此外,宋代造像的光影处理基于实体空间的物理特性,而动画的光影渲染需通过虚拟光源模拟,如何还原其“情景结合”的氛围营造,仍是技术攻关的重点。
(三)创作理念冲突:传统美学与现代叙事的张力
宋代造像的世俗化叙事与动画的“超现实”特质存在矛盾。宋代彩塑通过罗汉的年龄差异、侍女的神情动态传递人性温度,但动画需通过夸张化、符号化的表现手法强化角色记忆点。例如,若直接将晋祠侍女像的写实比例应用于动画角色,可能因“缺乏趣味性”被市场边缘化;而过度改编则可能削弱文化辨识度,如将侍女的窄袖立领服饰简化为“古风元素”,却忽视其背后“消除外物诱惑,达淡泊宁静”的理学内涵[2]。这种“解构”与“误读”导致角色设计陷入“形式复古、内涵空洞”的困境,难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宋代造像艺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应用中的优化路径
(一)文化解码:从符号挪用到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
宋代造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世俗化”与“理性化”的双重特征。优化路径需建立“文化基因库”,通过学术研究提炼宋代造像的三大核心特质:其一,世俗化叙事中的情感共鸣,如侍女像中“或平和安逸,或怒目圆睁”的多元性情;其二,理学美学下的形体规范,如女性形象“身型端庄纤细、衣饰贴身适体”的清瘦感;其三,五行色哲学中的色彩逻辑,如晋祠侍女“年长者着红衫、年轻者穿石绿”的等级符号[3]。例如,《风起霆空》以泸县宋代石刻为原型,通过“持剑武士”“甲胄武士”等 20 余个经典造型,构建起宋元战争背景下的家国叙事,实现了文化符号与故事内核的有机统一。
(二)技术融合:从实体雕塑到数字载体的精准转化
宋代彩塑的工艺复杂性为动画技术转化带来挑战。优化路径需构建“技术转化标准体系”:其一,开发适配传统美学的数字工具,如基于宋代彩塑衣纹特征的“流体模拟算法”,实现“吴带当风”的动态效果;其二,建立色彩转化数据库,将“五行色”与现代色彩体系(如Pantone 色卡)进行映射,确保“赭石染肤色”“红绿配服饰”等传统设色逻辑的精准还原;其三,引入“数字考古”技术,通过 3D 扫描与逆向工程,还原宋代造像的原始比例与结构,如《白蛇·缘起》中小白的纤长体型,即借鉴了宋代彩塑“女性身型修长”的审美特征。
(三)叙事创新:从文化展示到情感共鸣的叙事重构
宋代造像的世俗化叙事与动画的“超现实”特质存在张力。当前动画作品常陷入两难:纯写实化的宋代风格角色因“缺乏趣味性”被边缘化,而过度改编则削弱文化辨识度 [4]。优化路径需构建“叙事创新模型”:其一,采用“现实 + 奇幻”的复合叙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合一”形态,既保留 1979 版经典造型的三维翻版,又通过“魔丸”与“灵珠”的对抗强化戏剧张力;其二,开发“文化符号转译器”,将宋代造像的静态美学转化为动态语言,如将崇庆寺老者罗汉的“阴线皱纹”转化为动画中的“表情动态系统”,使角色在微笑时自然呈现眉骨突起、颧骨浮雕的立体效果;其三,建立“观众共情机制”,通过角色剪影调整、三视图整体优化等技术手段,确保角色在 360 度视角下均符合宋代审美“比例舒适、形态自然”的核心原则。
四、结语
宋代造像艺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本质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学者需深入挖掘宋代造像的文化语义,让宋代造像的“世俗烟火气”与“理性雅致美”方能在动画世界中焕发新生,为国产动画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 刘亚娜 . 北宋太平兴国经幢的雕刻艺术与历史价值——以山西沁县万安山灵泉寺经幢为例 [J]. 东方收藏 ,2025,(07):46-49.
[2] 张乃千 , 肖梦非 . 宋代宝顶山石窟空间视像的艺术表达 [J].美术观察 ,2021,(10):61-62.
[3] 谢斌 . 论北宋摩崖石刻世俗化形象的审美特性——以安岳毗卢洞为例 [J]. 美术大观 ,2021,(01):59-61.
[4] 黎娅 . 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途径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10):42-43.
作者简介:郑雯文(200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本科生,艺术学院动画专业。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宋代造像艺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S20251037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