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李伯安《圣山之灵》群像的“量感”与崇高意境

作者

吴秀红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 黄石 435000

李伯安的《圣山之灵》以其磅礴的群像规模与深沉的精神内涵,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面对这幅作品,观者无不被其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崇高的精神高度所触动——黄土高原上的群像仿佛一座移动的山脉,在笔墨的皴擦间涌动着生命的伟力。这种震撼体验的核心,正是作品精心营构的“量感”。作为理解其崇高意境的关键切入点,“量感”不仅体现于物理形态的规模与厚重,更承载着艺术家对生命、信仰与民族精神的深层思考。

一、“量感”与崇高的理论阐述

在中国画语境中,“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空间之量体现于章法布局的规模、纵深与疏密节奏,通过非焦点透视的散点经营,形成“咫尺千里”的体量感知;形质之量依托“骨法用笔”的线条张力与结构体积的强化,使人物造形摆脱平面化局限,呈现雕塑般的体块感;笔墨之量则源于墨色的浓淡、干湿、积叠所形成的厚度,尤其是焦墨的“重拙”与积墨的“浑厚”,配合沉雄涩劲的笔力,赋予画面物质性的重量感;而精神暗示之量,则是由上述形式语言引发的力量感、压迫感与永恒感,是“量感”从物理层面升入精神层面的关键。

中国画的崇高意境与西方“崇高”理论存在共通的超越性与震撼性,但更强调“大美”“雄浑”“风骨”的精神内核。它不依赖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描摹,而通过笔墨造形的张力,实现对生命伟力、信仰虔诚与民族精神的终极观照。在群像艺术中,这种崇高体现为个体形象的精神聚合——当无数承载着生命意志的形象通过笔墨语言形成有机整体,便会突破有限的画面空间,引发观者对无限生命力量与永恒精神价值的情感升华,最终抵达“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崇高境界。

二、《圣山之灵》群像“量感”的视觉构成

《圣山之灵》的章法布局堪称“量感”营构的典范。作品采用纵向层叠的构图逻辑,人物群像如山脉般自下而上累积,低矮的前景人物与高处的仰望身影形成“通天”之势,暗合“圣山”主题的垂直向度;横向则以疏密有致的队列延伸,通过视线的自然引导打破画面边界,营造无垠的空间延伸感。这种“以人代山”的布局超越了单纯的场景再现,以“以大观小”的整体气象,赋予群像纪念碑式的庄严体量。

在人物造形上,李伯安强化了结构的体块感与力量感。骨骼肌肉的刻画如岩石般嶙峋突出,弯腰负重的躯体弧度、紧绷的肩颈线条,通过概括性的线条勾勒与结构强化,使每一个体都具备分量感。更重要的是群体组合的聚合效应——不同姿态的人物通过动态呼应形成紧密咬合的“生命之墙”,个体的力量在相互支撑中汇聚成群体的势能,产生众志成城的视觉压迫感与精神凝聚力。

笔墨是《圣山之灵》“量感”生成的核心技术支撑。李伯安以“笔如凿斧”的力度运用焦墨,枯涩的笔触在皴擦中塑造肌肤的粗粝质感与衣袍的厚重体积,每一笔都带着力透纸背的沉雄劲道;同时通过墨如铸铁的积墨技法,反复叠加的浓重墨块形成深沉的暗部,赋予形象岩石般的重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厚重基调中,枯笔飞白与局部墨色的自然渗化形成微妙的呼吸感,既暗示高原风霜的侵蚀痕迹,又传递出生命内在的顽强韧性,使“量感”在物质沉重中更具精神张力。

三、从“量感”到崇高:精神意境的升华

画面磅礴的“量感”首先转化为高原生命的精神图腾。饱经风霜的面孔上,深邃的皱纹被焦墨深刻勾勒,如大地的裂痕般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负重前行的身躯虽弯曲却不失挺拔,每一根线条都透着不屈的韧性;仰望苍穹的目光中,既有对苦难的承受,更有对生存的坚守。这些个体形象的“量感”汇聚成一股不可摧折的原始生存意志,使群像成为高原魂魄的具象化表达,在笔墨的厚重中灌注着生生不息的“气”。

群像整体朝向“圣山”的动态趋势,使物理体量感升华为精神朝圣的集体动能。个体在群体中失去具象的身份标识,却在统一的信仰指向中获得超越性意义——有限的肉身通过朝向无限神性的跋涉,实现精神的升华。画面虽以人物为核心,但通过笔墨的呼应,人物与“圣山”形成“天人感应”的意境:人物的厚重与山体的雄浑相互映照,观者在对群体朝圣场景的凝视中,自然生发出对自然伟力与信仰虔诚的双重敬畏。

最终,群像的“量感”超越了地域与族群的界限,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风骨的崇高象征。那些饱经磨难却依然前行的身影,是民族历史沧桑的见证;那紧密相依、众志成城的群体姿态,彰显着民族的坚韧与团结;而笔墨中沉雄的力度与厚重的质感,则恰如其分地喻示着民族精神的深沉内核。作品通过这种象征转化,唤起观者对文化根性的认同与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完成崇高意境的最终确立。

四、《圣山之灵》的美学价值

《圣山之灵》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传统笔墨语言的强大生命力。焦墨、积墨等技法在表现宏大题材与崇高精神上的成功,印证了“以笔筑体,以墨铸魂”的创作规律,为当代水墨人物画提供了技法传承的鲜活范例。在主题表达上,作品突破了当代水墨小品化、私语化的局限,以群像的宏大叙事重新承载时代精神与人类共通情感,践行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更重要的是,它对“量感”“雄浑”等传统美学范畴的创造性转化,为激活传统资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影响了周京新“体量感”探索、袁武“苦涩厚重”风格等当代实践。

结论

李伯安在《圣山之灵》中通过笔墨造形营构的“量感”,最终升华为震撼人心的崇高意境,不仅是其个人艺术成就的巅峰,更是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它证明传统笔墨在表现宏大主题、传达崇高精神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论文

[1] 张苛 . “无极之境”— 《走出巴颜喀拉》的空间表现探究 [J]. 美术 , 2022, (01): 144-145.

[2] 李飒 . 史诗、崇高感、现代性与士人的理想——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北和《流民图》比较分析 [J]. 书画艺术 ,2022,(05):69-77+2.

作者简介:吴秀红(2003.02.20),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